“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十三五”期间,围绕“工业强市、文旅兴市、生态立市”战略,我市扎实推进新基建和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全面提升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发挥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在改善民生、拉动经济、促进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市民获得更高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广厦千万间 百姓俱欢颜
住房之于百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住房质量,是每个普通家庭最深切的愿望。“十三五”期间,我市棚改范围从中心城区向城中村、城边村以及城市危旧住房地区扩展,累计改造棚户区90区片,涉及安置居民24009户,占总任务指标的101%。政府部门采购公租房519套、审核经济适用房1393套,完成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租赁补贴审核发放1134.59万元,使3736户困难家庭受益;分期实施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程(“暖房子”工程),改造房屋3511栋,建筑面积1587万平方米,受益居民达到23万户,实现“暖房子”主城区全覆盖。通过房地产市场调控,我市住房供应结构进一步优化,支持合理住房需求,切实稳定房价涨幅,房地产市场保持健康稳定态势。2016年以来,全市完成房地产投资约160.28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约281.57万平方米。
在住房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我市全力做好供暖、燃气安全等民生工作。五年间,我市燃气行业新增管道天然气企业2家,天然气汽车加气站企业7家,建立各型号LNG储罐14个,铺设天然气供气管网152公里,累计发展管道天然气用户30万余户,年销售气量从“十二五”末期的0.45亿立方提高至15亿立方,实现跨越式增长;改造供热管网477.8公里,推进清洁供暖;实施本钢工业余热暖民工程一期热源、管网建设,新增余热供暖面积180万平方米;完成国电投本溪热电厂配套管网工程建设,我市东部城区1200万平方米用户实现了热电联产供暖。
路网建设撑开主动脉打通微循环
“2018年我从北京回来,没想到家乡的变化这么大,新建的桥和路确实让人耳目一新,高峪还建了一座过街天桥,感觉本溪的现代化进程在提速。”80后女孩李笑励感慨道。
李笑励看到的只是近年来我市城市道路建设的一个局部,“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维修、改造解放路、溪湖路、彩屯大桥、新溪湖大桥等城区主次干路27条、桥梁2座,总长度45公里,在完善路网的同时,也拉开了城市骨架;维修改造街巷路280余条,打通城市微循环;累计新增车行道面积11.78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6.8万平方米……
城市环境日臻改善 幸福指数逐步提升
正如回家乡就业创业的李笑励们所感受的那样,山城变迁和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
“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303个年久失修的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整治总面积245.28万平方米;“三供一业”物业移交和维修工作积极推进,涉及房屋1088栋、395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早期棚改小区40个,6.3万套住宅,建筑面积352万平方米,惠及百姓20万人;新增物业管理小区45个,减少弃管小区31个,新成立小区业主委员会137个;推进青云山公园、动植物园、枫叶广场、建设广场、小华山公园等城市公园广场建设,市民有了更多的休闲健身空间;完成黑臭水体彩屯排涝池及彩屯河整治工程,实施大峪泵站及程家沟(含樱桃沟)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南沙河污水截流工程等8项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完成两县及南芬区污水厂提标改造,全市7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达标运行,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44万吨以上;新建、改造公厕73座,全市新增免费开放的公厕数量达到600余座。
城乡一体同发展 美丽乡村入画来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同时,全市农村人居环境也有了长足的改善。
“十三五” 期间,我市投资近亿元改造农村危房1937户,惠及农村百姓6000余人;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连续五年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清洁月”活动;基本建立了有制度、有队伍、有设施、有经费的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体系,全市287个行政村中104个村实现了整村整洁,垃圾处置体系覆盖90%行政村,农村地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打造国家级特色小镇1处、辽宁省特色乡镇2处、列入省级特色乡镇培育名单3处,创建“辽宁省美丽乡村示范村”79个,一幅幅自然、优美、和谐的美丽乡村画卷在山城大地上铺展开来。
本报记者 马小茗 摄影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