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热网温暖半座山城
——国电投本溪热电厂新建项目热网工程建设纪实
100多公里长、1.2米全省最大管径、2450万平米的供热能力,4次穿越高速公路、2次穿越铁路、5次穿越大型河流,多变的天气情况、复杂的地质环境、10万余户居民的翘首以盼……
这是由本溪华亚热网有限公司承建的热电联产热网工程,是国电投本溪热电厂重要配套工程,也是节能减排环保项目,更是我市“十三五”期间重点民生工程。从2016年工程开工建设,到今年把清洁热源输送到千家万户,期间历时1300多个日日夜夜,彰显了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践行了“生态立市”战略,为本溪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诠释民企责任担当
国电投本溪热电厂是大型热电联产项目,承担我市中心城区集中供热为主,辅以向我省中部电网供电,对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4年,随着项目落地,尽快建设与之配套的热网输出工程保障市民取暖成为“头等大事”。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吸引社会资本建设这一民生工程。面对施工距离、作业难度、工期节点等均开创我市供热项目先河的重难险工程,我市供暖企业辽宁华兴热电集团在科学研判后义不容辞地站出来,承担起民企的社会责任,成立本溪华亚热网有限公司,自筹资金4亿元建设国电投本溪热电厂新建项目热网工程。
这条热网工程,规划以国电投本溪热电厂为主热源,以华兴公司太子河新城热源厂和环山路热源厂为调峰热源,将华兴热电、泛亚热电、广惠热力、太子城捷诚物业全部供暖区域进行有效联网,实现热电联产,辐射供热面积2450万平方米。在完成这一工程的同时,不仅取缔了锅炉房51余座、停运锅炉109台,还消除了市内储煤和车辆运煤环节,对改善城市环境、实现绿色供暖具有里程碑意义。另一方面,
现阶段为泛亚热电和华兴热电供暖区域1200万平方米进行热力输配,开创了本溪热电联产及供热管网互联互通的历史新局面,今后还将实现东部城区全部为清洁能源供暖。
千个日夜鏖战攻坚
2016年8月,工程建设拉开序幕,摆在建设者面前的却是各种复杂问题。施工图纸前,华亚热网负责人袁经理指着一个点位告诉记者:“在大峪沟河河口处,我们主管道与输水工程、燃气、自来水、排污等管网交叉。想象一下地面挖开后,诸多不同粗细的管网纵横交错,辨识每一条都得花老大功夫,施工难度可想而知,唯一能做的只有小心再小心。”
据介绍,1.2米直径的主管道从位于赫地的热电厂探出延伸,向太子河新城、卧龙和牛心台及主城区东部、南部地区输热,呈扇形敷设,需要主管网4次穿越高速公路、2次穿越铁路、5次穿越太子河等大型河流。而进入市区后又呈环状敷设,涉及众多主次干路,覆盖了整个市区东部。交通繁忙,加之地下管线复杂,环保施工要求严格,需协调的部门有十余个,还要面对多变的天气和极其复杂的地质环境,这些必须一一攻克。在市政府和市住建局的领导下,在市发改、规划、交管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施工人员以惠民而不扰民为原则,人员分批次在各作业面24小时施工,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工程进度。
“砂垫层的密实度和厚度不合规范必须重来;下管后立即用封头将管道两端封闭,防止泥沙进入……务必确保工程质量”这是华兴集团定下的铁律。管件材料采用进口的国际知名品牌;施工技术、工艺流程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焊工全部是精挑细选的精兵强将,管道焊接后采用X射线拍片和超声波检测双重检验;路面恢复必做到及时、达到标准……细微之处见匠心,华亚热网把“工匠精神”运用在管沟开挖、管道焊接、接口保温和管沟回填等各环节,着力把这一民生工程打造成为精品工程。
惠及民众赢得赞誉
“以前供暖期一到,就能闻到一股呛鼻的味道,还不能开窗放味,开一会儿窗,窗台一层灰。自从集中供热,这些问题都没有了。”住在原牛心台锅炉房附近的张大爷和记者说。
“往年家里只有十多度,现在温度提高了很多,在家再也不用穿棉袄了。”住在高峪小区的居民有更深的感触。
一条供热管网,连接千家万户的温暖。付出的背后,换来的是今冬供暖后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为保供暖质量,华亚热网建立了集运行调度、管线管理及应急指挥为一体的综合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可直观高效地调整各种参数,及时准确处置供热事故,根据天气变化合理提供热量,达到科学调度、节能增效、减少事故的效果。系统还能通过应用数据库等技术,与热源单位及各用热企业实现统一整合,发挥生产调度信息一体化优势,实现高效、实用的供热运行服务。
采访中,记者在华亚热网中控室见到了泛亚热电公司副总经理李东,原本一到供暖期就忙碌无比的他,此刻却带着员工到此参观学习。他说:“热网工程建成后,我们6台大型锅炉停产,在运行上更安全、更经济、更环保、更节能,我们把工作重心和精力全部转移到自身的二级管网维护上,可以更好地保障用户的供暖质量。”李东笑着告诉记者,往年电话24小时不敢关机,生怕后半夜电话铃响供暖锅炉出现状况,现在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本报记者 王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