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雕出新天地
——记桓仁版画艺术传承人陈东明
“到外面学习考察了一圈儿之后,感觉自己有了更新的感悟和想法,希望可以把外面的优秀文化融合到自己的版画里,让桓仁版画艺术更上一层楼。”刚刚从外地考察归来的桓仁版画艺术传承人陈东明感慨地说。
其实,经过多年的艰苦磨练,陈东明在版画艺术层面上已经算得上成就斐然。在继承木版年画传统技艺的同时,陈东明将中国传统山水画和木版年画结合,实现创新发展。他的作品刀法细腻,尤其擅长刻画自然风光,通过黑与白、点与线的疏密变化,表现水墨风采,先后被中国美术馆民间博物馆、黑龙江省美术馆等多家美术机构收藏。2018年7月,陈东明策划组织的“耕云种月”桓仁版画作品展走进北京民族文化宫,30余幅版画作品被该文化宫收藏,10余幅作品荣获国际奖项。
荣誉的获得绝非一蹴而就。陈东明出生在桓仁满族自治县普乐堡镇瓦房村一个农民之家,当时由于家里穷,中学没毕业的他便辍学回家务农。但从小就热爱木雕的陈东明,常常忙里偷闲,一门心思地研究当地人并不看好的木雕工艺,经常为了雕刻一个作品而通宵达旦。虽然遭受乡亲们的诸多非议,但他却从不解释和抱怨,更丝毫没有减弱自己对雕刻事业的热爱与执着。1987年,适逢辽宁省著名版画家、本溪市群众艺术馆专业画师李德甲来桓举办版画学习班,陈东明千方百计地说服父母为他凑钱到县城学版画。由于他刻苦钻研,当年,陈东明的版画作品就入选中国首届艺术节。
版画事业上的小小成就,让陈东明逐步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和信任。1988年,陈东明回家创办六期农民培训班,每期学员达30人。他还在普乐堡镇创办了桓仁版画创作基地,多次举办版画培训班,使120余名版画爱好者掌握了雕刻技术。随着其作品《春》被国家美术馆收藏;《磨房》《富》两幅版画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陈东明的版画艺术道路越走越宽,成为本溪地区小有名气的版画艺术家,桓仁版画事业也迎来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虽然事业在不断进步,可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陈东明:如何让艺术创造经济效益?他开始琢磨艺术和经济的“联姻”。上世纪90年代,版画市场逐渐萎缩,许多作品找不到销路,可是,陈东明却毫不畏惧,1994年,他以版画艺术为基础,对木制工艺品进行研发与创作,使版画艺术与木雕工艺得到完美结合。他的木雕作品先后打入了北京、山东、河北等市场,如今已在全国建立了30多个销售渠道,吸收140多名农民就业。东明工艺品公司依靠版画、木雕工艺品等七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实现年产值700多万元,净利润200余万元。
隆冬时节,当记者走进东明工艺品公司的木雕生产车间,几十位农民师傅正在一丝不苟地加工各式木雕作品,让人不忍打扰。“现在这里一共有100多个技术工,他们原来都只是镇里普普通通的农民,这些年他们都靠着木雕手艺过上了好日子。”镇党委的同志说。时至今日,在陈东明的示范和带动下,普乐堡镇有700多人从事版画、木雕的生产、销售行业,人均年收入4万多元,该县也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