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振兴,首先是工业振兴。

  作为新中国工业摇篮,辽宁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规模可观,装备、石化、冶金等众多产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技术、科教“家底”丰厚,拥有中科院自动化所、金属所、大连理工大学等全国知名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百余家。

  应用好存量,充分发挥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往深里游、向高处行,加快结构调整、动能转换,是摆在辽宁面前的时代问卷。

  对此,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开出良方: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

  辽宁省委、省政府深刻理解、精准把握,将其作为振兴关键点,全面实施,坚定转身。

  手握“金钥匙”,打开“振兴门”。辽宁,正奋力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以智赋能,激活“老”的优势

  辽宁,“老字号”众多。

  辽宁多座城市因企因矿而建,百余年积淀,造就了厚实的产业基础、齐全的工业门类、相对完善的配套链条和全国闻名的龙头企业,也铸就了辽宁“共和国装备部”的金字招牌。

  这些都是辽宁发展的基石,转型的“本钱”。只要找准路、使对劲,潜力无限。

  如何挖掘?聚焦数字化、高端化、服务化。在辽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天维看来,“老”的优势,要用“新”的技术激活。

  在东北制药,全国首家原料药智能化生产线成功运行,产能提升30%、人员减少30%、能耗降低15%,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已超过欧洲原研药厂;在沈鼓集团的数字车间,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可实现对企业人、机、料、法、环全方位线上管控。

  辽宁省正在布局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打造100个以上企业改造升级标杆。今年将加大装备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力度,推动数字技术在装备制造企业的应用,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特色化、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进业务、数据和设备登上云平台。

  目前,辽宁工业上“云”企业7000多家,联网设备超万台。去年,开通5G基站2万余个,6个二级解析节点获批建设,8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放……

  未来,辽宁将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推进5G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工业数据生产要素市场。

抻长链条,提升“原”的价值

  工业重镇,背后是丰富的资源。然而,要将老天的赠予变成真正的财富,当“力工”、吃“老本”不行,必须抻长链条,把“附加值”留在辽沈大地上。对此,辽宁省委、省政府坚持在“链”上做文章,努力走出一条从“粗”到“精”的黄金大道。

  寒冬腊月,沈阳化工集团亚洲最大糊状聚氯乙烯研发基地内,新产品的实验已进入“冲刺”阶段。凭借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技术,集团去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达25.8亿元,盈利2.19亿元,同比增长两倍多,逆势飘红。

  从守着“油头”到立足“化尾”,沈阳化工集团董事长孙泽胜深感:“科技创新是转型升级的最短路径。”

  此话切中要害。技术是冶金、石化企业形成高附加值、新增长点的核心要素。

  聚焦绿色化、精细化、规模化、高级化、数字化,辽宁不断推动石化、冶金、建材行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支持高耗能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推动恒力、宝来等民企发展,建设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

  企业创新需聚集创新要素,辽宁省正构建以企业为联盟的实质性产学研机构。未来,将依托省内优势科研力量,创建区域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为中小企业提供科研平台,促进技术攻关。

  “多元蓄水”,辽宁正在形成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围着市场转、创新围着需求转的良性循环,让科技成为深耕“原字号”的“最大增量”。

厚植沃土,培育“新”的力量

  “新”是一个相对概念,与“老”不能完全割裂开。发展“新字号”,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借助辽宁在材料领域的科研优势,沈阳中钛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已拥有50项钛合金自主配方型材加工等专有技术。能针对客户核心需求提供全面解决方案,让其迅速成长为辽宁省潜在独角兽企业。

  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雏鹰、瞪羚、独角兽等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项目,是辽宁的“新向标”。

  辽宁省拥有1652家科研机构、1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科教资源丰厚,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聚集、壮大提供了有力的智慧支撑。是辽宁创新发展高技术制造业,超前谋划未来产业的养料池。

  除了“大脑”,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至“壮年”还需要多方位的呵护和滋养。为此,辽宁着力以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打造生态。开展域外科技人才柔性引进试验示范;力促成立产学研用技术创新联盟;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土沃苗壮,生机盎然。

  三个“字号”,三篇“文章”。辽宁“转身”,必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