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 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 作者 赵 莹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在后疫情时代,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我们要更好的学习对外开放史,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学党史悟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我国的对外开放史从建国时就已有之:50年代有“156项工程”,60年代从日本英国等国家引进少数先进设备,70年代初期再次大规模引进 “四三方案”,这一系列引进工程遍布工业部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整个经济发展规划的核心部分 。我们在1978年前引进所需资金,最高的时候占全部建设项目投资的五分之一 ,引进外资和设备力度之大,此后包括到现在,我们再没有达到过这么高比例。我们国家的现代产业体系就是在这个时候大规模引进基础上建立的。80年代我们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基础上,开始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因为此时,我们劳动力占全球的23%,耕地占全球的7%,淡水资源占全球的6%,石油占1.5%,投资占全球的2%不到,研发投入几乎可以不计,大概在0.5-1%左右。这样的要素结构严重失衡,怎么让这些富余的劳动力进入到现代生产过程中呢?于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出口”剩余劳动力的载体。经过我们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特别是引进外资和技术之后,我们原来的要素结构在迅速改变。耕地和淡水资源保持不变,但劳动力占比20%,资金占比26%,研发投入已经占到全球的22%。随着中国自己的资金积累和资金能力上升,外资作为资金来源的影响明显在减弱。但全球化不仅是为了互通有无,而是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资源。在资金过剩的时候我们还引进外资就是为了引进附在资金上的先进技术、国际销售渠道和生产管理经验等要素集合体。

从对外开放史我们发现,开放是为了尽快解决国内生产要素极度失衡状况,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加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中,在全球价值链上找到位置,分享全球生产的益处,参与这个过程能够和全球主流产品和技术相关联,可以知晓和学习很多的东西。

办实事开新局:未来我们在劳动力、耕地、淡水、石油四个部分的占比基本不会增加了,但我们在投资和研发这两部分还会继续上涨。将来中国会变成一个要素结构倒过来的国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要从对外开放史中汲取思想,既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就是出口劳动力;那么进口富含自然资源的产品,就是进口自然资源;进口土地密度高的产品,就是进口土地。这是我们大量进口大豆的原因所在,让我们有限的耕地得到更好的利用。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这三个“更”上下功夫。

“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就是指对外开放的“空间范围”更加扩大。进入新阶段的对外开放,参与全球分工体系要范围更大,要从主要重视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多元性、全球性对外开放,从而全方位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加快构建我国的全球利益分布格局。

“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要从过去重视“引进来”,最大限度地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既重视引进国外企业直接投资,又重视我国企业“走出去”到国外投资。因为此时生产要素结构有本质性的改变:一是资本和技术能力极大提升。全球四分之一的投资总额、三分之一的制造业投资在中国,全球研发投入的22%在中国。大部分产业技术已达世界先进和较为先进的水平。二是劳动力成本优势迅速减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考虑到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我们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劳动成本也不具备明显的优势。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快“走出去”,使资金获得更高的回报。

“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就是要从政策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通过制度型对外开放,我国将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从最终产品竞争转向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竞争,从获取资源转向要素整合、消减隐性贸易壁垒、加快相关体制规制与政策的调整,实现贸易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促进国内外资本、技术、信息、人力资源、服务的自由流动,促进国内外资源优化配置。要从过去被动的“规制跟随”型开放转向主动的“规则制定”型开放,通过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逐步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未来要更加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打造发展新优势,开辟发展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