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鉴

  在沈阳市沈河区万莲街道清泉社区,有一个坚持了十年之久的“四点半妈妈团”,义务帮助双职工且长辈无法助力的家庭接孩子放学。从一开始4名志愿者发展到现在45人的团队,服务内容延伸到看护、辅导、游戏一条龙服务,并且吸引了学校老师放学后参与辅导并与家长沟通互动。

  这个典型的示范意义非常好!如果把社会比作躯体,那么社区就是细胞。细胞有活力,就会为身体提供营养,让身体健康。清泉社区无疑是一个健康而有活力的细胞,为我们探索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正向的样本。

  我们的社会处于转型期,在发展中派生出很多新问题,前脚迈出去了,需要后脚跟上来。比如男女平等获得教育和就业的权利,这是好事,但普遍的双职工家庭也出现了子女养育难度加大的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取消了企业办社会,上班族接孩子放学就一直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大面积推广减负,学生放学离校的时间都安排在交通晚高峰之前,进一步加剧了这个矛盾。

  社会运行的节律一旦出现“断档”,就像身体的运行出现“不通则痛”。而这个社会的痛点,该如何解决呢?

  靠“企业办社会”的老路肯定走不通了,但“社区办社会”这个新事物显然更具合理性——既有效率,更有效果。无论是社区干部和志愿者、热心的学生家长,还是乐于奉献的老师,在这个生态里,所有的相关者共同参与,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微观图景。

  有人认为幼儿园和养老院应该建在一起,因为老人和孩子是完美的搭配。而清泉社区的实践显然丰富和发展了这个理念。

  每个人都有“缺口”,每个人都有“余量”,就像传统木匠手中的“榫卯”,大家互相拼接,才能严丝合缝,构成稳定的社会构架。而我们的社会管理工作者,就要做这样的“巧手木匠”,引导社区里最有效的资源,去解决群众最亟待解决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