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去太子河沿岸环境脏乱差的历史,到现在周边绿树成荫,防洪能力达到百年一遇洪水以上标准;从最初的吃水难,到实施“引观入本”工程,让本溪城市和高新区百姓早日吃上了观音阁水库的优质安全放心水;从历史上无度毁林、超坡种植等造成的生态危害,到现在积极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狠抓重点项目、精品工程建设与管理,改善城乡生活、生产条件和水生态环境,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水务事业从零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坚实迈进。无论是初期全面动员大搞水利基础开发建设,还是后期全面组织农田基本建设,乃至当今实施“生态立市”全面推动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本溪水务事业的发展,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折射出全市日新月异的进步。

  “一江两河”水系安澜沿岸靓丽

  江河安澜、百姓居安,始终是党心民心心心相印的大事。

  太子河、浑江、草河是本溪的三大水系,支流多达250余条,河道总长度3400多公里。本溪水利建设者从大江大河治理到中小河道、城镇山洪沟防洪工程建设,河道治理的足迹遍布各地,工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防洪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全市累计治理河道2100多公里,建成5级以上防洪标准的堤防工程980多公里。其中,太子河本溪城区段河道,从2003年开始经历十多年的防洪综合整治,彻底改变了过去河道环境脏乱差的历史,防洪能力达到百年一遇洪水以上标准。我市还以水动岸绿、活力本溪为主题,谋划包装太子河“百里生态水长廊”项目,规划了太子河130公里长的河道生态带、产业带、观光带、富民带建设任务,并于2020年投资7389万元开工建设了太子河“百里生态水长廊”城区段彩屯河口至三家子大桥防洪综合治理工程,配套建设的慢行系统、亲水平台、生态景观等取得初步成效,为本溪山城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浑江桓仁县城市段、小汤河本溪县小市段、北沙河高新区段等历经多次治理也都发生了历史性改观,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洪水提高到50年一遇。细河、南太子河、北沙河等重点中小河道基本形成了连贯性防洪工程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具有防洪功能的水库26座,总库容近60亿立方米,在防御洪水灾害中发挥着重要的错峰调洪作用。

  “引观入本”供水保障饮水安全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全市农村基本上没有自来水工程,农村群众吃水条件普遍较差,卫生条件和方便程度极为低下,还有一些地方因水源水质问题而引发地方病的发生。

  自1987年全市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以来,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历届市委、市政府列为重要的民心实事工程。水务部门采取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市级财政增加补助、县(区)乡以下及群众自筹等相结合的方式,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20年底,全市共建成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197处,累计解决了1327个村民组49.54万人的吃水问题,农村人口集中供水率达到93%,自来水普及率已达到92%,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同时,为保证农村供水水质安全,在两县、南芬区及本溪主城区,水务部门通过与供水企业和卫生防疫单位合作,建成了4个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质检测中心,达到了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全覆盖。

  随着本溪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和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供水单一水源和高新区、南芬区及新兴工业园区用水瓶颈问题日益突显。2018年7月,被列为国务院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引观入本”工程,历时4年8个月的建设周期正式建成通水,让本溪城市和高新区百姓吃上了观音阁水库的优质安全放心水。该项工程输水线路总长99.71公里,其中输水隧洞49.05公里、管线50.66公里,设计输水能力达到每日125万立方米,总投资16.8亿元。于2019年6月建成的南芬供水工程,将观音阁水库的优质水从桥北净水厂输送到南芬水厂,输水管线17.74公里,日输水能力5万吨,解决了南芬城区6万人口生活饮用水水质安全、水量保证等历史性问题。同时,全市城市供水设施建设、管网更新改造、优质供水服务等不断加强,建成净水厂7座,日净水能力达43万立方米,建成主干供水管网1030多公里,分支管网2800多公里。

  “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市积极推进老旧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和漏损控制,累计更新管线100余条600余公里;开展智慧水务建设、DMA分区计量,供水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管网漏损率从30%以上降低至10.39%;严格规范净水工艺流程和三级检验制度,供水生产监控全覆盖,实现了输水、制水、供水运行的规范化、数字化,形成了统一高效的公共信息管理平台,出厂水质完全达到106项新国标,合格率100%。

  “生态建设”水动岸绿活力本溪

  本溪水资源较为丰富,多年平均蕴藏量32.56亿立方米,排全省第三,人均占有量2070立方米,排全省第二,亩均占有量3072立方米,排全省第一,拥有桓仁水库、观音阁水库两大国家重要饮用水水源,全省“东水济辽”工程从本溪调水,受益地区覆盖13个地市,本溪被誉为“辽宁水塔”。

  从“十二五”时期开始,我市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实行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三条红线”管控,以及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责任与考核制度“四项制度”管理,到2020年底,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92,国家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8%。

  我市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修建谷坊、生态封育、退耕还林等措施,累计治理小流域180余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2万亩,有效遏制“小开荒”和超坡种植持续恶化的势头。按照“山上森林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下是良田”综合治理布局,把科学性、效益性和观赏性融为一体,让小流域由荒山沟变成“丰产沟”“致富沟”“生态沟”,对全市河流两岸实行了绿化封育措施,生态河道建设总长度达2100多公里,起到了良好的护岸固土、净化水质和促进生态平衡等效果。特别是2017年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我市坚持抓基础、强载体、重服务、实督办,为建立河长制和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迅速转变,发挥了重要的综合协调和服务保障作用,到去年年底,全市各级河长累计巡河27824次,解决问题5562个。

  本报记者 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