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主人公:张明云,曾任沈阳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工程师、工会生产部副部长兼技术协作办公室主任。他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先进经验,熟练掌握了120余种加工件和480多道工序的加工技术,被誉为“刀具革新标兵”。他和同志们连续奋战27个月,为成功制造出我国第一台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做出了贡献。

张明云

1955年,为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张明云被调到沈阳航空喷气发动机厂工作。

在沈阳航空喷气发动机厂任职期间,为了适应航空工业科研、生产的需要,张明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相关技术,把学到的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他先后参加了5个机种的发动机齿轮传动杆、联轴器、附件机匣、滑油泵、高空点火器、离合器和部分工夹量具等试制和批量生产工作。在当车工时,张明云总结出了“心在活上,眼在刀上,手在摇把上”一套操作经验,这套经验让他月月都能超额完成厂里布置的任务。

不仅如此,张明云还积极参与工会组织的技术协作工作,期间共实现大小技术革新144项,其中较大项目有14项。例如:放气带顶杆拉环内螺纹精细加工工艺的改进——该零件内螺纹加工要求零件内螺纹对端面偏差不大于0.03毫米,即比头发丝还细的要求;在车床上加工时内螺纹刀具很容易碰到内孔端面,不是把刀碰坏就是把零件碰坏,生产效率极低。经过张明云的改进,他制作出一套夹具和一副专用丝锥,用钳工攻丝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原来需要五级以上车工加工,改进后由二级钳工就可以加工,而且工效提高了8倍,还能保证质量合格。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最明显的效果就是质量彻底过关,生产效率成倍增长。

在担任技术革新员期间, 张明云曾带领攻关队到39车间帮助解决喷气发动机涡轮叶片加工难题,积极建议采纳新技术、新工艺。他建议用冷滚轧的方法加工叶片,经试验获得成功,并投入生产。他还发明创造了“V”形车刀,在加工轴套类零件时提高工效2至4倍。

“没有头碰头,难题难破头。”上世纪60年代初,工厂试制新型发动机。工程技术人员在编制新机工艺规程过程中,每逢遇到技术难题,就深入车间现场同有经验的工人师傅研究。新机试制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难题是没有专用的工具夹,无法完成零部件的加工任务。张明云便和同志们一起动手,设计制造简易工装,满足了试制生产的需要。

1964年,公司在研究一项新机生产任务中,40台后追加的生产任务又下到了张明云所在的班组,要知道生产任务原本就品种繁多、异常繁重。为了确保配套任务的完成,在生产零件的过程中,张明云经常是一天中要换好几种活,调换几次床子,换好几套工装。俗话说“歇人不歇马”,可对那时的张明云来说却成了“歇马不歇人”。 尽管他马不停蹄地工作,但还是满足不了工厂任务节点的要求。当时,张明云提出了改变传统工艺加工方法的设想,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他立即和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师傅一起,对一些工装设计不合理、满足不了技术要求的设备、部件,重新进行了设计、测算、改造。这种新的加工方法使加工效率得到了成倍的提高,大大缓解了工厂和车间的压力,为确保此零件按节点正常交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5年,在首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的比赛现场,张明云也赶过去“观战”。当时,张明云走到一名钳工选手身边时,对旁边的参观者说:“钳工的基本功在于锤子打得准,锉子锉得平。对于一个钳工来说,没有这些基本功,要掌握其他技术都谈不上。”看到年轻的工人们个个生龙活虎,他想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不禁感慨:“我们那批工人入厂年龄都在20岁上下。当时,绝大部分青工还达不到初中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在二级工左右。工厂举办了各种职工技术专业培训班,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和技术,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大部分青工基本掌握了专业的技术,在生产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当时厂里是7时上班,张明云4时就进厂,练打手锤,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

上世纪50年代,张明云在当车工时,刻苦钻研技术,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先进经验,熟练掌握了120余种加工件和480多道工序的加工技术,而他所在的工厂采取边建设边生产的方法,仅27个月,就成功制造出我国第一台涡轮喷气式发动机,从而结束了我国自己不能制造航空喷气发动机的历史。

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张明云能主动承担,通过技术改进、技术革新和改进工艺方法解决了很多难题。这些革新项目不仅在当时解决了大问题,有的项目至今还在生产中使用。

作为一名一线生产工人,张明云利用业余时间到工学院学习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加工艺、材料学、热处理、工程力学、企业管理等知识,为的是让技术更精湛一些。“那时候加工零件的刀具是从国外进口的,是全国的老百姓省吃俭用,用节省下来的豆油和猪肉换来的。”所以,他在干活的时候,给自己定的规矩是每月车刀最多领两把,尽量为工厂节约资金。

不仅如此,张明云还经常代表黎明公司职工参加市里的技术协作活动,帮助兄弟单位解决十余项技术关键。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都是国家的事,办好了大家都高兴。” 这句话是对张明云对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最深刻而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