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主人公:李天,飞机空气动力学专家,隐身专业领域的开创者,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歼八系列飞机和歼十一飞机气动力专业总师,中国四代机背景项目课题主要负责人。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流体力学专业;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4月1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沈阳逝世,享年80岁。李天长期从事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和隐身技术研究等工作,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

李天

 

2018年4月15日上午,春寒料峭。沈阳回龙岗革命公墓内,几百名市民、航空迷们到这里只为送别一位老人……

11日,这位老人因病在沈阳逝世,享年80岁。几天里,朋友圈和军迷论坛上悼念的帖子一直没断过……

去世两个月前,病床上的他还在念叨工作:“这个曲线不对……”

这位老人叫李天,在这个名字的前面可以加上很多的头衔:我国著名飞机气动力专家、战机隐身专业领域开创者、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奠基人、歼—8系列飞机和歼—11飞机气动力专业总师、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他是航空设计领域的大国巨匠。

1963年,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流体力学专业毕业后,25岁的李天来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从事飞机气动设计和隐身技术研究工作,一干就是50多年。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专业组长、研究室副主任,成长为我国航空领域知名的技术专家。

200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我国“航空英才的摇篮”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第四位院士。

制空权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要研究与发展隐身技术。当时的国防科工委隐身技术的发展规划和研究工作,首当其冲地落到沈飞研究所,李天也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重要使命,担任航空工业部隐身技术研究课题组组长。

其后,他带领院校、研究所几十名专家组成的团队,在隐身外形、材料及隐身特性计算、测试方法等方面进行攻关。经过大量的机理分析、试验研究,以及十几年的研究和积累,他们全面掌握了飞机主要部件参数对雷达波散射特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解决减小雷达散射截面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其中,由李天院士主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部《飞机隐身设计指南》,为航空设计部门的隐身设计提供了方法。

耄耋之年的李天,仍在为航空领域2030规划和“十三五”重点预研项目论证日夜操劳。在他的带领下,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在许多航空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李天开拓性地建立了一套飞机气动与隐身综合设计方法,设计出与世界最先进飞机性能相当的我国新一代飞机气动布局。目前,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各飞机厂、所的型号设计中。

“总体气动隐身综合设计”课题研究试验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为选择正确合理的气动布局方案,他亲赴试验现场和参试人员一起现场分析试验结果,研究试验方案,亲自绘制草图,与大家一起动手改制试验模型部件,并亲自到风洞内进行安装。

“没关系,大家能进去,我也一样。” 那是一个炎炎的夏日,低速风洞内的气温高达60多度,洞内就像一个桑拿房,进去便会浑身湿透、热汗淋漓,何况还要进行安装修配调试。大家劝他不要进现场,在外面指导就行了,但李天执意要进场调试。

不光是参试人员备受鼓舞,就连风洞试验单位的人都深受感动。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像他地位这么高的专家亲临试验现场,这么平易近人,和普通技术员一样,还真少见。

他做事严谨,实事求是。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九五”期间的研究工作成绩突出,业内专家提醒应适时申报科技进步奖。于是,研究团队对五年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在填写成果申报书时,参照了一些申报材料的习惯用词,如“填补了……空白”“实现了……创新”等,都被李天删掉了。

他说,我们做的是实实在在的工作,申报材料也要实实在在地写。不要用华丽的词藻去拔高。当时有人疑惑,这么个写法,能评上奖吗?李天很严肃地说,“评奖是为了做事,不是为了作文。”

成果评审答辩那天,李天的汇报从头至尾没有半点虚夸。最终,项目成果获得了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工作期间,李天从未间段过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一大批飞机总体技术、气动力技术、隐身技术等领域的杰出人才在李天院士的指导下,成为我国航空事业的骨干力量。

在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期间,李天院士共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16人、硕士25人。 “做人以德、做事以则、做学以理、做业以勤”,这是他坚守一生的原则,更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