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装殓仪式在韩国仁川举行。2日,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共同举行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109位烈士的遗骸及相关遗物由中国空军运-20专机接回祖国。

时光回溯至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与朝鲜一江之隔的辽宁成为了全国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前线,同时也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抗美援朝战场大后方的角色。

坚强后盾屡创奇迹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也是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鞍钢可谓是抗美援朝前线的“钢铁生命线”。在1950年的夏天,鞍钢接到了生产炮弹钢的任务。炮弹钢要求硬度高、韧性好,氧化铁的含量不能超过12%,这对于当年的检测方式是一个巨大挑战。

为了确保生产出的钢材符合炮弹钢的标准,炉前工只能通过肉眼来观察沸腾的钢水是否达标。在当时的鞍钢,只有一半的炉长才有这种好眼力。所以,每炼出的一炉钢都有一半是废的。

鞍钢机修总厂职工、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王崇伦(右)和工人一起研究加工矿山破碎机备件。辽宁省档案馆供图

“两个月之内造10万把军镐送到前线,这么重的任务可是不得了!”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沈阳重型机器厂原总工程师祝德义说,“军镐是军工任务,技术条件很苛刻,既要结实好用,还要方便携带,每个军镐的重量误差不能超过二两。”

面对想造军镐却“无米下锅”的难题,沈阳重型机器厂发动全厂职工捡拾废钢铁自己炼钢。解决了材料问题之后,时任炼钢车间副主任的祁宝仁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叠芯串铸”工艺,减少了切割和锻造的工作量,使工期进度有了保障。沈阳市政府又统一协调,将一部分军镐锻造任务分配到全市各个企业,包括私营的铁匠炉手工打造。最终,凭借人海战术,提前一天完成了常规方法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

创造奇迹的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以下简称“五厂”)。

1950年12月,“五厂”厂长熊焰接到了一项特别的任务:3个月内造出3000只战斗机副油箱。虽然既没有图纸,也没有制作原材料铝板,但熊焰没有丝毫犹豫,还立下了军令状:完不成任务提头来见!

为了造出副油箱,熊焰召集技术人员开起了“诸葛会”,决定先用马粪纸,再和上猪血、桐油和石灰当黏结剂,结果却四处漏油。于是,大家又用白铁皮代替马粪纸,用铆接连接,这次虽然强度合格,但气密性不好,铆接处漏油。此时,有工人提出:用焊锡把铆钉头包住,再将蒙皮对缝处焊死,最终解决了漏油的问题。

“五厂”还研究制作了一套试验设备,对焊完的副油箱进行输油、振动和气密试验,又经过飞行员上机试飞、投放,一切正常后才决定投入批量生产。经过3个月的日夜奋战,终于生产出3027个副油箱,保证了前线作战的需要。

不计代价不怕牺牲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群众游行队伍中,有三位来自辽宁的支前模范代表,赫贵礼、李春超、李洪岳,他们都曾经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是到达最前线运送伤员的担架队员。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辽宁地区共有15万余人参加了担架队,他们有的随军作战,有的在后方承担着转运伤员、运送粮食等任务。

本溪县兰台村民兵自发组织担架队,时刻准备支援前线。辽宁省档案馆供图

“在战场上,最难的就是抬着伤员往山上走,一不小心伤员就会从担架上摔下来。”为此,赫贵礼想了个办法,他在前面把担架带挎到脖子上,两手拄地跪着向前走,后边的人站着走。这样一来,担架是稳稳的,即便自己的膝盖被山石磨得直流血,赫贵礼的心中也是高兴的。

在朝鲜新义州到安东(今丹东市)的唯一一条电力通道“新六线”被炸毁后,检修班班长苏发成带领全班在敌机的不断轰炸扫射中,连续奋战16个小时,修复了2000多米输电线路,实现了送电目标。

后来,为了解决“新六线”炸了修、修了炸的问题,从辽宁各地集结的技术人员和建设大军奋战七天七夜,让全长16.6公里的“义东线”提前20小时完工,提前1小时10分钟送电,确保了志愿军指挥部、后勤部、军用机场、医院、兵工厂等重要机关和基地的军需。

被称为“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铁路,平均每天出动100节车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1705人为确保铁路运输线畅通而牺牲,其中辽宁籍英烈就有250位。

铁道兵指战员不顾定时炸弹爆炸的威胁,坚持随炸随修。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辽宁各地还组成多个汽车运输队,出国运送军需物资。抗美援朝时期抢建的57个飞机场,多数都在辽宁地区。

1950年,沈阳承担了修建于洪、北陵、东塔3个军用机场的重任。据统计,在修建过程中,沈阳市除动员机关干部、工矿职工、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外,总共动员民工78.3万人、汽车5000多台、大马车8.9万多辆。

倾尽所有全力支援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后,由于武器装备落后,尤其没有制空权,使得作战困难重重。1951年6月,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全国人民通过捐钱捐物来购置飞机、大炮等武器,捐献给志愿军。

鞍钢职工展开增产节约竞赛,炼铁厂的工人们在观看指示图表。辽宁省档案馆供图

号召发出后,辽宁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制定捐献计划。工人职员星期天自愿献工,农民多打粮食多搞副业,学生在假期里通过打柴等方式创收捐款,演员义演、商人义卖……还有更多的人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捐献出来。

被称为“爱国老人”的宋传义与老伴商量后,订立了增产捐献30万元(旧币,下同)的计划,后又改为70万元。为了支援抗美援朝,老两口起早贪黑种菜养猪,甚至把过年留给孩子们为数不多的压岁钱也收了回来。在他的带动下,周围200多户菜民定下捐献3000多万元计划,并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交齐了捐献款。

经过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辽宁人民共捐献旧币3408亿元,折合能够购买战斗机235架,超过了原计划一多半。

1950年12月10日,沈阳市煮肉炒面工作报告。辽宁省档案馆供图

为了不让志愿军战士挨饿受冻,当年的沈阳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场面:机关干部职工和上万户居民在街头支起铁锅,一起炒面。10万余名家庭妇女被动员起来,加工55万套军服和棉被等军需用品。许多企业单位还为志愿军赶制了汽车防滑链子、医疗器械和药品,保证了前线急需。

据统计,1952年,辽宁全省工业总产值为1949年的260%,全省职工人数增加201.8%,钢产量增长825.4%,棉布增长1240.5%。1950年9月至1951年10月,辽宁共生产军需食品2877万公斤。

在辽宁省档案馆2020年举办的“致敬!最可爱的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档案文献展览”上,有一块展板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上面只写了一行字:“辽宁在抗美援朝时期前后动员246.2万人(次)参加各种战勤工作。”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人民网 邱宇哲 摄

九月的沈阳,碧空如洗。位于沈阳城北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松柏苍翠,愈发庄严肃穆。9月3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将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在此前的2014年至2020年,已有七批共716位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安葬于此。

为了确保烈士遗骸的有效保存,2020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为烈士遗骸安葬地宫安装了专业的除湿设备,每季度对地宫内温度、湿度以及烈士棺椁外观状况进行定期检查。近几年,由于迎回烈士遗骸的数量逐年增加,陵园已启动二期扩建工程,新建地宫即将开工。

70多年前,辽宁倾全力支援抗美援朝,如今,辽宁迎候志愿军烈士遗骸归葬,让他们在祖国的土地上,睡得更加安稳。

孝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