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夙愿,百年逐梦,决战决胜。
我市跟随着国家的脚步,本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宗旨,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五年来,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消除了千百来年肆虐的绝对贫困,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截至2020年末,我市贫困人口11885户、23854人已全部实现脱贫,72个贫困村实现脱贫销号,桓仁满族自治县摘掉了贫困县帽子。

以实干书写为民初心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强力推进“五个一批”,高位推进,攻坚克难,务求实效。
2016年,市委、市政府在我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就与各县、区党委和政府签订了责任书。同时,明确了市直各扶贫单位驻村帮扶的责任和任务,确定了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工作机制。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全市市级机关3000余名党员、机关干部与结对贫困村点对点发力,结成帮扶对子,因人因户施策;72个驻村工作队制定了三年、五年规划,制定措施千余条;省委、省政府派驻我市8个工作队、我市派驻市直驻村工作队64个,实现了省、市直驻村工作队对全市72个贫困村帮扶全覆盖。


特色产业拓富路


当清晨的太阳刚刚爬上山头,本溪满族自治县高官镇花岭村的木耳基地里已经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了。花岭村第一书记汪洋和十几名村民坐在基地的小板凳上,娴熟地采摘着肉嘟嘟的木耳,一会功夫就摘满了一桶。
汪洋自2018年到花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就一心想着如何让村里的乡亲们摆脱贫困。经过多次考察、学习,当年年底,在汪洋的提议下,村里成立了本溪花岭农商有限公司。第二年5月,花岭村开始流转土地,发展起药材和木耳两项特色产业,村民们可以通过到产业基地出工获得收入。如今,从贫困户变成“股东”的村民们到基地一边干活儿、一边聊天,脸上带着喜悦的笑容。乡亲们都说,现在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幸福了。
花岭村是全市特色扶贫的一个缩影。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坚持瞄准靶心,对症下药。在产业扶贫方面,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村集体+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致富能手+贫困户”等模式带动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精准实施农业、林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扶贫,建立产业项目库。截至2020年末,我市实现了72个贫困村和23854名贫困人口产业项目全覆盖。

精准施策拔穷根


十多年前的一场车祸,让溪湖区火连寨村村民李德新原本幸福的家庭变得异常艰难。他的妻子在车祸中右腿骨折,导致高位截瘫,长年卧病在床。相关扶贫部门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为他家量身打造了一个帮扶计划——在离李德新家较近的市第一福利院为其找到了一份清运垃圾的工作。经多方帮忙,李德新一家的日子逐渐好了起来,觉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为了让更多像李德新这样的贫困人口早日过上幸福生活,我市抓住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扎扎实实做好民生扶贫工作,让贫困人口真正“站起来”。在健康扶贫方面,我市按照《健康扶贫专项行动指南》,全面排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并建立健康台账;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和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在教育扶贫方面,我市对因学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享受相关资助政策;完成了学前、高中、中职以及精准扶贫户困难学生普惠资助发放,确保了不因贫失学,助学政策全覆盖。做好低保兜底扶贫,我市提高农村低保户、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实现扶贫和民政保障对象“双纳入”。实施危房改造扶贫,重点对C、D级问题危房组织修缮、改造,集中力量对新增加的贫困户和临时性返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的农村危房进行改造,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2337户,切实改善了农村贫困人口居住条件;利用扶贫专项资金加大对72个贫困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项目100余个;进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改造39个村级文化广场。
为巩固脱贫成果,我市还建立了长效机制。今年,开展了脱贫攻坚大普查和回头看,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情况全面梳理排查,及时查找漏洞缺项,确保问题及时整改到位。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市将继续夯实“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巩固脱贫成果,让更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意气风发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新篇章。

本报记者 马 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