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中昂首飞扬的“领头羊”
——解锁辽宁爱尔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的成功密码
3月4日一早,记者走进位于高新区的辽宁爱尔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目光所及之处一片繁忙景象。生产车间里如白雪般的圆形氧化锆瓷片,正排队进行烧制、包装。智能化的生产线,将日产量提高至30万片,可准确制作出分为600多种颜色、十几种厚度的产品。
辽宁爱尔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2010年被辽宁省授予“瞪羚企业”称号,是专业从事精密陶瓷材料及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世界最大的光通讯陶瓷套管生产基地,是国内最大的氧化锆陶瓷齿科材料生产基地,其自主品牌产品及OEM产品行销美国、韩国、俄罗斯等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走进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扑面而来的科技感以及智能工厂的高效令人震撼。 在成型车间,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的20台全自动化干压机正在有序地运转着,公司副总经理侯成指着眼前一台高大的成型压机对记者说:“公司成立之初,干压成型这道工序全靠人工操作,一个模具重达15公斤,工人每天不停地搬运翻转,劳动强度大且产能低,很多工人干上两三年就得‘腰脱’了,这使公司发展遭遇了很大困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公司绞尽脑汁搞研发。“我们是这一行业的领头羊,国内没有通用设备买来可用,我们便摸着石头过河,从不同行业进行技术转换,几经周折,找到了南充机床厂,我们提供技术方案他们负责生产,就这样双方合作生产出第一台干压机。刚开始由于设备不完善,压不成形,压一个爆一个,最终经过反复测试和修改方案获得成功,现在车间日产可达1万个氧化锆齿块,年产能稳居世界前三。”
一个公司的发展是不会一帆风顺的,必须有心怀死地而后生的勇气。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市场全面遇冷,原材料运输受阻,给公司的发展带来障碍。危中寻机,材料运不进来,他们便用车从“侯屯”辗转处一车车往回拉;市场打不开,便调整产业结构,改进工艺、提高自动化程度实现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并将产品开发延伸到医疗器械和光通信等领域;服务端继续保持精准高效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通过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确保订单不降反升。当年,公司最终扭转了上半年不利态势,并于第三季度实现了逆市上扬。“企业的发展每一年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挑战,但只要把困难踩在脚下走过去所谓的困难就不是困难了。”侯成语气笃定。
这些年,该公司不断加大科研力度,并与清华大学实验室合作进行自主研发,打破齿科产品长期被国外市场垄断的壁垒。比如,他们生产的1厘米长的小套管,市场价由每个2美元降至0.3元人民币。截至目前,公司专利申请已授权62项,还有23项正在申请中。公司现在已成为科技感十足的数字化智慧工厂,生产车间已进入无纸化信息化系统,烧结车间全部由机器人操作,三台机器人每天可不知疲倦地连续工作16小时。在偌大的车间穿行,随处可见机器的运转,工人却很少,就连配送物料的工作都由智能机器人代替了!“工厂初建时,只有两栋三层小楼,现在办公研发、生产车间、职工宿舍大楼都已拔地而起,公司的年销售收入也从最初不足100万到2021年的3个亿。”已在公司工作10余年的财务总监刘春玲见证了公司一步步成长和壮大。她说,“公司现在每年以30﹪速度跨越增长,这样的高效率是数字化转型之前不可想象的。”
辉煌成绩的取得,不仅源于企业自身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更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好的营商环境,是会给企业发展带来信心的!带着公司一路披荆斩棘走来的公司总经理张君锋说,“2019年初,我公司申请立项了氧化锆瓷块产业化项目,从立项申请提交到项目备案确认书核发,一周下证。从环评手续、规划审批、建设行政许可到施工许可证办理,各审批部门联合动作、互相协作协查资料,同步进行,把两个月完成的工作,缩减到了一个月时间。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我们享受到国家、省、市出台的各项优企政策,社保、税收、电力等方面费用得到适当减免,同时还得到了相应的补贴,这些政策红利为爱尔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该公司的二期扩建项目已竣工投产,公司产能也将扩充到年产量1500吨,继续保持引领国内口腔材料及数字化发展的领军势头。面对记者,张君锋说“只要给我们时间,未来可期!”
本报记者 王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