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企业家为国产能谱CT产品开发和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动力的缩影——

两个风尘仆仆的中年人,在火车上“大快朵颐”地吃着盒饭,有趣的是,他们手中的筷子是将一双完整的方便筷子从中间折断得来的,只因他们赶火车时太着急,在路上弄丢了一双筷子。在火车这个大家司空见惯的“窗口”,这样的场景并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也没人知道,这二人其实是一家投资过亿公司的董事长和财务总监,而他们是带着公司产品的详细材料,在一天之内,乘坐火车往返于北京和本溪之间。

这位董事长叫孙兆昌,2015年,他创建了辽宁开影医疗有限公司,55岁的他,一直以来都是那个赶火车、吃盒饭,拿起背包抬脚就走的人,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他都是在路上。从90年代末在齐齐哈尔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任主治医师,到2000年在沈阳一家医疗系统公司任东北大区总经理,再到2010年在本溪高新区投资创业,随后成为开影医疗掌舵人,对这些符号,孙兆昌说,一直都会做“务实、创新、简单、高效”的自己,而且,本溪高新区优质的营商环境让他和众多医疗企业少了很多杂念,更专注于不断创新研发的高速发展之路。

在本溪高新区创业的十余年间,孙兆昌见证了本溪城市的发展,也见证了药都企业的崛起。孙兆昌表示,来到本溪创业以来,他和很多医疗企业,都能切身感受到政府对于民营企业的支持,以及政府为增强民营企业的信心做出的努力。因而他想将这份正能量传递下去,以己之力,助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引进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捷径”,打造“进口”品质是突破的方式

对于多数人而言,年过四十创业,是一件有风险且很复杂的事。孙兆昌则不然,长风破浪会有时,“大道至简”似乎是对他最得当的诠释。

孙兆昌告诉记者,事实上,即使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速,但其无论在技术水平还是生产规模,与国际顶尖企业都存在巨大鸿沟,一些高精尖生产技术被垄断在国外企业,很长一段时间内,高端医疗器械生产技术大部分由海外企业占据。在创立开影医疗之前,孙兆昌常常思考如何终结进口品牌的垄断,实现国产品牌向上突围,在产品质量上与进口产品相媲美。“创新技术”,让自己拥有最高端的研创团队就是最简单的答案。

关键一局发生在2015年。这一年,孙兆昌经过多方咨询,终于在国内多位专家的口中得到同一个名字——邹宇。他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放射医学系博士后、范德堡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系博士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物理学博士,获得授权美国专利51项,公示美国专利8项,获得中国专利4项,是全球医疗系统中公认的顶尖科学家。了解邹宇博士的情况后,孙兆昌已经认定,他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人。

还是简单的拿上背包,孙兆昌马上前往美国拜访邹宇,可是机缘不巧,前两次都没有见到,没有放弃的孙兆昌终于在“三顾茅庐”之后,见到了他。“其实,很少有人愿意放弃国外优越的环境、资源、薪金,选择回国重新创业、研发产品。”可令孙兆昌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仅仅交谈了20多分钟,邹宇就答应了孙兆昌的邀请,义无反顾的选择回国。而且,邹宇在了解本溪高新区优质的营商环境,以及过硬的软件、硬件设施之后,丝毫没有犹豫,将自己和他的科研技术都留在了本溪,将本溪看做了他的第二故乡。

CT技术核心就是“核心算法”,邹宇并不是将国外的技术简单地复制到开影医疗,而是不断自主研发,即使是同样的硬件,也可以得到更精密的图像和更完善的功能。2019年,开影医疗正式推出了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一款CT——Precision32层精密断层能谱CT。随后,开影医疗进入高速发展阶段,Precision 128 CT以及Precision 128 Max CT也成功研发并推进市场。更为先进的512层精密断层能谱CT也进入了生产样机阶段,预计今年下半年也会进入市场。

相对于业内其他影像设备厂家,开影医疗进入CT领域的时间较晚,面临着众多国产与进口品牌双重竞争局面,但开影医疗还是正确的将发展战略放在了不断创新研发上,而且在孙兆昌看来,一个医疗企业要想快速发展,必须要有人才作为基础,在他的300多名员工中,无论是负责技术、生产,还是销售等环节的人员,都是经过层层考察和筛选。

山城的热情,行业的热爱,让他的CT产业在此扎根

话题是从疫情开始的。“这两年,很多中小微企业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确实也受到疫情的一定影响,很多时候,我们的团队都不方便到省外、国外去联系业务。”孙兆昌表示,“我是个愿意去创造困难,解决困难的人。”他认为,对于医疗企业,无论是在技术研发上,还是销售渠道上,都要沉下心来,深入去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简单、高效的解决问题。

面对疫情,很多中小微企业都会制定相应的调整策略,开影医疗也及时做出了新的发展规划,将各系统、部门工作目标、流程和制度进行新的梳理,特别是营销方面,由线下推销转为线上推广,由出差改为“本地化”驻派,由自己独立找市场到与当地营销团队进行合作。打造新型医疗设备营销模式,走出了一条行业差异化路线。

不仅如此,疫情的困难也让高新区的中小微企业多了与政府沟通的机会。“接地气”,这是孙兆昌评价本溪市、高新区领导特别中肯的一句话,“针对民企遇到的困难,政府的反应速度更快了,支持力度更大了,民企的一些心声也得到了及时的反馈,有力地促进了我们一些项目的落地。”孙兆昌回忆道,2010年刚到本溪建厂的时候,高新区就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厂区等足够的优惠政策和诚意,才让自己和其他医疗企业义无反顾的选择到本溪来投资。

为什么会走上医疗行业这条路?对于这个问题,孙兆昌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答案:热爱。

1967年出生的孙兆昌骨子里有着北方人的果敢和执拗,在他的成长经历中,“安于现状”似乎与他的联系并不紧密。1993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孙兆昌先是在当地农场局中心医院当了一名影像科医生,3年后,他又凭借过硬的医疗技术担任了齐齐哈尔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主治医师。“那时候,在我国,几乎所有医院的CT都被国外品牌所垄断,而每台产品的价格昂贵到400、500万元,这还不是最先进的设备,甚至还有使用国外淘汰下来的二手设备。而且当时的CT功能较少,只能做到单层扫描,患者做CT的价格也不便宜。”孙兆昌告诉记者,如果CT发生故障需要维修的话,还要请国外的工程师专门到医院来,费用是按小时收的,要知道那时候医生每个月的工资才200多元。所以每当国外工程师维修的时候,孙兆昌都在一旁跟着学习,为的就是多了解进口CT的结构。

“当时从事医疗影像行业,除了出于自己的爱好,就是想让更多的患者及时诊断病情,而当时一台进口CT的零部件就要拉上几车,国产的CT却还没有发展起来。”孙兆昌说,“我的想法就是化繁为简,比如说一台CT拥有500个零件和300个零件的故障率是不一样的。”

2000年,孙兆昌离开了医院,选择了沈阳一家专业的医疗系统公司。以此为契机,在10年的光阴里,孙兆昌积攒了人脉和关系,靠着一股子闯劲儿,做到了东北大区总经理,更是在深入这个行业之后,意识到必须尽快以自主国产品牌打入市场,将价格打下来,让更多的基层医院也能用得起CT设备。

离开沈阳时,孙兆昌刚好43岁,对他来说,来到本溪高新区创业是个很好的起点,对他而言,创业并拥有一家自己的公司正当时。

医疗企业要有“医者”担当,捐赠设备全力支援抗疫第一线

孙兆昌认为,做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以赚钱为目的,但唯独医疗不可以,因为医疗关乎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这也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疫情期间,开影医疗分批次向武汉等地捐赠了20余台疫情防控一线急需的精密断层能谱CT设备,累计价值逾5000万元。与此同时,开影医疗还时刻出现疫情的第一线,援助出现疫情的部分地区,启动面向全国所有定点收治医院开展新冠肺炎及疑似病例免费远程诊断服务。

去年11月初,大连发生疫情后,感染人数5天破百,开影医疗带着它的CT设备火速奔赴大连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与医护人员一起并肩战斗。当时负责装机任务的工程师于笛不无感慨地说,“那是我距离疫情最近的一次”,因为他们的方舱与确诊感染楼只有5步的距离。进入封闭区之前,必须“全副武装”,防护服时刻穿在身上。由于医院特殊性,周围5公里内基本没有开业的饭店或者住宿的地方,吃饭和睡觉成了首要问题。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的医疗人都没有丝毫松懈和退缩。

孙兆昌,在五十知天命的年纪,自己仍想执着于做好实业,面对疫情,仍然能够肩负起一位医疗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他坚信,越坚持,就越接近目标,只有让更多的医疗企业做国产品牌中的进口品质,为医疗事业提供更具性价比的高质量医疗设备,才能更广泛地服务于民生,为整个社会贡献力量。

采访侧记

初见孙兆昌。西装笔挺,语气随和,给人一种低调而实在的感觉,倒是粗犷的外表多了一股实干家的气质。作为开影医疗的创始人、董事长,孙兆昌非常忙,仅仅在与记者聊天的一个多小时里,就被电话打断了4、5次。让人感觉时间在他那里不是用来流逝的,而是用来赛跑的。他说最忙的时候,一天内他早上会在上海,中午去了浙江嘉兴,晚上又到了江苏南通。而在空闲之时,他会靠在椅背上“秒睡”,用他的话说就是“快速充电”。而听开影的员工说,“孙总非常节俭,没有豪车豪宅,他每天都马不停蹄地忙于事业,每次坐飞机都选择经济舱。”

当然,在孙兆昌的话语中,感受到最多的是民族气节,对自己本土和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对国产品牌的重视。除了事业,他从来不曾放下肩上担负的社会责任。在他的办公室,没有字画,没有花鸟,没有多余的装饰物,桌子上只有一个奖框,上面写的是,“贵单位在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表现突出,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谨致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


本报记者 李 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