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海宁
自从2007年国务院正式通过决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我们已经度过了15个清明节的假期了。而清明作为一个节气,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淮南子·天文训》:“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东南风,温暖而清新。叫“清明风”,清代李光地等撰《御定月令辑要》:“斗指乙为清明,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踏青、插柳亲近自然都是清明古老传统习俗,又因为清明在寒食节之后,祭扫逐渐成为清明节传统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清明,是生机勃勃的春天里一个有哀思、人肃穆的日子,缅怀祖先,祭奠英烈,是我们清明节这一天的最重要的主题。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我们在缅怀逝者先祖时,由家风传承,到家国情怀的凝聚,总会感怀与感恩今天生活的不易与珍贵,会思考孝亲的意义,家庭的传承,会想起他们对我们的期许,会检讨自己做出的承诺,这是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当我们站在英烈墓前,回顾他们壮烈的一生,我们会珍惜他们英勇奋斗换来的一切,看清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与责任。对英雄的追思,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我们郑重怀念先人英烈,会更好地珍惜而认真地生活。我们就是在这种回忆与缅怀、期许与承诺、继承与践行中,看清自己在时间长河中的位置,培养对亲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人民记得英雄,人民缅怀英雄。每一年,清明节沈阳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都会迎来无数群众自发祭扫的身影;2021年电视剧《觉醒年代》播出以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陈延年陈乔年烈士墓收到过无数人的卡片鲜花,而这其中许多来自90后的青年人,他们想告诉革命烈士今天的幸福生活,致敬他们的牺牲,告慰他们的英灵。
节日的形态在仪式,节日的灵魂却在文化。今天在疫情依旧复杂严峻,防控依旧不能松懈的情况下,许多城市已经开展了网络祭扫,心胜于形,“圣人制礼,以事缘情”,我们对亲人,对先烈英雄的追思与悼念并不会因此而有丝毫的减少。生者的安定健康,就是对逝者最好的安慰。
司马迁两千多年前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也庄严地写着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今天读来依旧令人动容,心潮起伏。
先烈为之奋斗的理想依旧值得今天的我们追随与实践,而他们的勇气与初心永远留在天地之间,激荡人心,激励后人。那些为我们创造今天美好的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洒下鲜血和汗水的人们,永远值得我们追思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