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不散干劲不减
  —— 走近体制机制改革中的本溪高新区

  去年底,市委、市政府作出推进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决策,通过实行“党工委(管委会)+公司”的运营模式,剥离高新区原有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建立更加灵活实用的运行机制,把高新区打造成为全市创新发展的引领区和示范区。改革起止时间为4月初至6月底。

  高新区管委会将在此次改革中大幅“瘦身”,不再代管日月岛街道和石桥子街道,同时区班子领导职数不超过5名,内设机构只保留7个,现有各级工作人员全体起立、竞聘上岗,最终将有一半人被分流。

  改革必然触及利益,也将触动灵魂。听着越来越近的改革步点,高新区的干部队伍心态是否发生变化,各项工作有没有停滞躺平,记者从本月初开始了相关的调研采访。

  被人称为“什么事都能干、什么活儿都跑不了她”的张丽,在高新区营商环境建设局工作已经四年,主责是办理营商投诉,同时负责三个民意诉求热线平台的接听、分转、反馈工作。去年她主动报名担任红旗村第一书记,但原职工作依然兼担,为此她养成了每半小时翻看一次民意平台的习惯,今年一季度高新区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统合评分依然位列各县区第一名。疫情期间她又担任红旗村信息采集员,连续奋战在防疫第一线。

  当记者采访她对此次机构体制改革的想法时,张丽表示:“我愿意跟基层打交道,这工作有时是一接电话就挨骂,但更多时候是受到他们的理解和赞扬。我想继续竞聘现在的岗位,继续帮助企业和老百姓们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类难题,但如果没聘上也没什么,我会站好最后一班岗,就算走也要给人留下个好印象。”

  像张丽这样有竞争意识也有平和心态的干部是大多数。共有9名工作人员的高新区科技局因为疫情影响,3人被隔离在沈阳家中,2人被抽调参加防控,仅剩4人维持全局日常工作运转,隔离人员线上发力,大家齐心合力强撑一个多月,啥工作都没耽误。身患哮喘的于淼麟,一边开着呼吸监测机,一边填报火炬企业年报,一个月干完了以前外委第三方需要一个半月才能交付的“大活儿”。谈到早晚要来的岗位竞聘,高新区科技局的同志纷纷表示,没时间多想个人去留、职务升降的问题,没有哪个岗位是非谁不可的,关键还是要先把手里的活儿干好,其余的交给组织。 一个月前疫情来袭,接壤沈阳、辽阳、抚顺三市的高新区最先实行疫情管控。区党工委一声令下,数百人的各路防疫队伍各司其职,发动各界群众严防死守山城“北大门”。公职人员心齐气顺,干劲不减,一个月来没有放假休息过一天。今年一季度,高新区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高新区内企业生产经营、群众生活工作基本未受影响和冲击,充分彰显了这支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有序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剥离移交社会管理职能的同时,高新区不断聚焦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的主责主业,抓紧在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投融资、产学研联合、行政审批服务等方面推行更加灵活有效的举措,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努力将“改革为了发展”这一思想落在实处。

  在项目招引方面,高新区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图谱平台,按图索骥开展云招商,一季度完成国内实际到位资金14.5亿元;签约10个项目,签约额8.3亿元。

  在项目建设方面,高新区成立了8个项目谋划及服务推进专班,按职责分工推进项目前期手续和入库统计等工作,同时积极谋划新开工项目,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增强项目后续建设能力。高新区今年预计推进100个项目,总投资233.6亿元;其中新建项目22个,总投资45.1亿元。

  在科技创新方面,高新区深入落实“盟榜带”项目机制,集聚要素资源,形成创新合力。截至目前,高新区获批省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总数已达10家,列入省“揭榜挂帅”项目4项,列入首批“带土移植”技术攻关榜单1项。

  在营商环境建设上,高新区“一网能办”工作提质增效,网上申报率和网上办结率均达100%,并已启动新政务服务中心选址和建设工作,以进一步提升服务的水平和效能。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高新区向区内企业发放了《企业需求问题调查问卷》,全面收集企业关切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共梳理出27户企业提出的56项问题,目前正逐户向企业通报进展情况,推动问题解决。通过召开银企对接会、金融座谈会等方式解决融资难题,一季度共对接10家银行和36家企业,目前已对15家企业放款1.68亿元。

  春播一粒子,秋收万钟粟。相信通过此次体制机制改革,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的高新区一定会奋进有为,争先晋位,成为全市开发区改革发展的标杆和旗帜,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本报记者 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