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诉求有人回应、信息有人上报、问题有人解决、矛盾有人调解、党委政府声音有人传递……疫情防控期间,明山区找准市域社会治理切入点,做实做细网格化服务,以点带面,筑起一道道安全防护网。
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工作形势,明山区着力完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从“微”处入手,全面构建网格“微治理”体系,制定“微治理”流程,强化“微治理”激励,为防疫工作赋能。这个区在下辖的55个社区26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社区(村)书记+社区(村)干部+楼栋长(村民小组长)+单元长(村民代表)”四级网格管理体系,12000余名网格员全部实名制管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服务“微治理”格局。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明山区建立了“楼长单元长”AB角配备机制,即将全区党员、机关干部、志愿者等力量全部进入网格,确保三、四级网格员岗位互补不缺位、工作全面不遗漏。他们印发了《明山区关于深化党建引领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施方案》“1+3”配套文件,统一制作了“网格示意图”“组织机构图”“工作流程图”“网格信息公示牌”以及“网格化工作台账”,规范网格化工作流程,健全网格员工作制度,在居民单元楼道张贴网格员公示牌,明确岗位职责。为不断优化队伍,该区出台了《明山区关于建立网格员管理培训保障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将网格员保障激励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及时拨付保障激励资金,激发网格员工作积极性。社区(村)党组织负责对三、四级网格员进行考核,对1286名因履职不到位且不能及时改进的网格员进行调整更换,新聘3480名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的人员进入网格员队伍。
构建网格“微治理”体系的基础上,明山区结合区情实际,多措并举进一步做实做细网格化工作。坚持科技助力,精细治理全覆盖。依托“党群一张网服务叫得响”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指挥平台,开发建设了网格化管理智能系统,利用微信公众号和网格员管理小程序,实现线上运行与线下服务一体化,共受理群众各类诉求问题2108件,办结1963件,为精细治理、精准防控、信息惠民插上“智慧翅膀”。坚持微信联通,防疫管控无盲点。各社区以楼为单位,建立2700多个网格“微信群”,确定每家每户1位“明白人”实名进群;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独居老年人,实行儿女进群;针对孤寡老人,由社区干部或志愿者“一对一”结对子,通过敲门行动确保网格管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真正做细“微治理”。坚持分类建格,网格管理无盲区。各街道、社区(村)党组织还根据辖区企事业单位、商户性质和类型,分别建立了“党建联盟网格”“商圈联盟网格”,由社区(村)干部任网格长,将辖区内企事业单位、非公企业党组织、个体商户全部纳入网格管理,指导辖区酒店旅馆等企业按照防疫政策对重点人员进行排查,构筑群防联控防线。明山街道民建社区根据工作需要,建立了“党员突击队网格微信群”,专门负责维修各区域管理设施,进一步织牢织密疫情防控网。新明街道春明社区居民郭金龙带动多名志愿者加入社区网格志愿者队伍,郭金龙公司的35台面包车和2辆厢货车和司机也全部无偿参与防疫工作,解决了社区防疫人手不足的大问题。
科学高效的网格化服务体系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大作用,形成了全区上下联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防疫新局面。各网格长通过“微信群”时时发布防疫政策、防疫动态、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信息。社区干部通过“网格微信群”时时关注居民动态、解答问题、化解疑虑,利用“商圈联盟网格”向辖区企业、商户宣传防疫政策。为让居民能够时时了解网格员的工作状态,网格员经常在“平安微信群”中“晒”工作照片,各个区域的网格员通过发布工作状态,形成了比服务、比奉献、比业绩的浓厚氛围。网格员的工作逐步赢得居民的理解、认可和支持,吸引了更多各行业的志愿者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明山区退役军人迅速成立一支50人的机动突击小队,负责人燕东告诉记者,疫情防控工作以来,队员们自费购买防护和消毒设备,经过专业培训后义务负责对全区各酒店进行大面积消杀,下沉到社区网格开展志愿服务,在高速出入口防疫点值守。“商圈联盟网格”中的业户也纷纷出人守出入口、捐物资、出车运设备,积极参与防疫志愿服务。高峪街道明峪社区还有一名特殊的外乡网格员,从吉林到本溪走亲戚的李勇,因为疫情被“隔”在了本溪,主动报名做了一名临时“网格员”,经过3个多月的工作,李勇的名字在社区家喻户晓,他说:“只要在本溪一天,就一定当好一天的网格员。”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赞誉。本报记者 于佳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