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借春风争作竹
——高新区抢抓改革发展机遇行动又快又实
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今年两会上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本溪发展生物医药产业”。2月12日,省政府主要领导来溪调研期间对本溪高新区今后的建设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工作安排。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省科技厅、省药监局、省工信厅等部门主动来溪对接,了解本溪高新区发展建设需求,帮助解决瓶颈难题,研究制定支持政策。
如果说来自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像一股和煦的春风,那么历经十余载沉淀积蓄的本溪高新区便有如一颗极度渴望成长的春笋,在惠风送暖、雪消雨润的时节,破土而出,拔节而上,争作一竹新绿。
锚定医药产业集群这个目标,推进要“快”
辽宁成大生物本溪分公司是省长李乐成实地走访的企业之一。“省长对我们企业寄予厚望,鼓励我们安心经营、专心发展,争取创造更优业绩。”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华介绍,几天后省药监局检查组就对公司申报的三个新产品生产许可证进行了现场检查,并以零缺陷的结果通过;2月28日药品生产许可证正式下发企业。目前公司总投资4.7亿元的二期建设项目克服疫情影响快速推进,一季度完成投资8000元,全年将完成投资2.3亿元。
快行动、快落实,高新区打响项目建设主动仗。他们成立8个项目谋划及服务推进专班,主要领导干部带头走出办公室,深入车间厂房和施工现场,了解企业招工稳岗、排产计划、发展规划等情况,加强要素保障和日常调度,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拉满弓、项目建设开满工。目前,高新区41个500万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开复工率46.3%,辽宁成大十三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等12个大项目复工,7个新项目开工建设,一季度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12%;同时,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5%,虽受疫情冲击影响,但生产经营态势依然稳健。
疫情也未使招商引资工作出现“断流”,高新区按下“云按钮”,建起生物医药产业图谱平台,按图索骥开展网上招商。一季度完成国内实际到位资金14.5亿元;签约10个项目,签约额8.3亿元,储备投资2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0个。 为了给项目建设注入源头活水,高新区抓紧谋划包装项目来争取各类上级专项资金支持,一方面邀请省直各部门的专家来区宣讲政策,一方面对区内企业给予有力指导。仅一季度,高新区就征集包装了十余个企业投资项目,其中上药北方药业化药中试基地已获批省级中试基地,辽宁千一公司获批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辽宁佰昊被列入省首批“带土移植”技术攻关榜单,新增辽宁开影进入省“揭榜挂帅”项目(迄今高新区已有4个)。
政府专项债券项目是高新区争取资金的另一个重要突破口。高新区去年申报的三个政府专项债券项目今年被纳入全市第二批次重点专项债项目,且排名靠前,总投资7.5亿元。一季度,高新区又再接再厉,包装了5G智慧药都产业园区等7个项目,拟争取新一轮的国家地方政府专项债,总投资额达22.6亿元。
储备项目抓落地、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投产,“天天抓项目、月月上项目”的激情在高新区被重新点燃。
站上拼环境拼效率这条赛道,服务要“优”
“公司老总一直想启动上市融资,但我们哪有懂得资本市场的人才和资源啊,总担心白忙活一场融不到资,更害怕被骗损失股权,所以一直站在资本大门外干着急。”但是,辽宁长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总监曹金铃最近已经不再焦急,而是变得很忙,忙着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来改善公司股权结构,忙着与各路上市保荐券商、基金公司、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会面磋商:“老总拍板了,在A股科创板上市!”
促使长生生物下定上市决心的是一场科技企业投融资路演。这次路演由深圳证券交易所辽宁基地组织,只给了本溪高新区一个参加名额,区经发局副局长王华军死乞白赖多要了一个,把长生生物硬加了进去。
由于生产实验动物的独特产品定位,以及爆发式的业绩增长和独霸长江以北的市场优势,默默无闻的长生生物在路演中大放异彩,受到众多上市保荐人、基金经理的青睐。会后,他们主动登门给长生生物推荐各种上市路径、操作方案,各路担保公司、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纷纷跟进,前来寻求服务合作。曾经两眼一抹黑的长生公司对上市融资很快变得心明眼亮,剩下的就是做出最优选择。与长生生物一起参加路演还有辽宁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同样受到了各路资金的关注,目前正忙着筹备登陆A股创业板。
“懂金融、懂政策、懂企业”,这是曹金铃对王华军的评价,王华军却只认可一个“懂”:“我大概知道企业有啥着急事、闹心事。初创期企业在资金方面就是想找合作伙伴、启动资金,成长期需要银行贷款支持,成熟期会想股权融资,做大做强。”
“三懂”诚可贵,“一懂”价亦高。高新区能够成为全市瞪羚企业、雏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聚居地,能够形成一种比较浓厚的安商养商氛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里懂企业的“保姆式”干部不少,用曹金铃的话说:“没事时连个电话都不打,打电话准有好事,上门就为了给你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地听懂企业的话、读懂企业的心,高新区日前向辖区企业发放《企业需求问题调查问卷》,全面收集企业关切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共梳理出27户企业提出的56项问题,随后逐户向企业通报问题推进解决的进展情况,打通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一季度,高新区先后召开十余场银企对接会和金融座谈会,为36家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对接了10家银行,共放款1.68亿元,比去年全年的企业贷款总额还多5000万元。除了长生和中科,还有辽宁科硕、本溪格瑞斯特等多家企业启动了上市融资工作。
企业需要平台支撑,高新区便抓紧组建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共享实验室服务平台、国产医疗器械专利成果转化与高质量仿制研究中试平台、MAH(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持证转化服务平台。同时,积极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加强企业与各高校、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管委会、企业与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打造加速要素集聚的强磁场。
企业销售不畅怎么办?高新区跟区内营销实力强劲的企业研究,帮帮兄弟企业行不行?目前已达成多个合作意向,共同组建销售公司,聘请营销高手加盟,一起做大高新区的市场盘子。
高新区营商服务局局长侯新宇正在研究“拿地即开工”这一审批办法的可操作性。他告诉记者,这是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方颖4月初率队考察沈阳高新区时看到的新经验,既要提高审批效率又要避免触碰政策红线,里面有很多“学问”。区营商局还拉出“省内通办”“跨省通办”高频事项清单,对于记者所提的“能办到吗”,侯新宇回答这确实不是一个区营商局能办到的事。“但我们不能老是待在‘大部队’里啊,别人搞‘一窗通办’我们也搞,别人搞‘帮代办’我们也跟着搞,那高新区的比较优势在哪里呢?现在办不到不等于永远办不到,起码现在得想到。”
抓住以改革促发展这个关键,措施要“实”
高新区上下所以能够比起来、拼起来,在于他们攥住了“改革”这一关键抓手。
当下,高新区的体制机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之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顶层设计,改革后的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将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关和机构,负责该区的政策制定、发展规划、行政审批、投资促进等工作,原有的社会事务管理和园区开发运营职能都将被剥离。为此,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提前进入阵地,变“要我改”为“我要改”,通过不断聚焦和强化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的主责主业,争取工作的主动性。
4月7日、8日,记者参加了高新区党工委召开的两个半天的专题会议。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和各部门负责同志一起学习泰州高新区、苏州高新区的建设发展经验,研究人家有什么、咱们缺什么?人家能做的为什么咱们不能做?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乍听起来“有点虚”,过后感到“实打实”。
会后,一张大表格发到所有与会者的微信里,任务分解近百项,具体落实到人,时限规定到月。那时才知道,他们岂止在研究泰州、苏州的经验,这张表里至少涵盖着国内十几个高新区的先进做法,近段时间他们一直在比较论证。
随后就是逐项调度,压茬推进:
——主动对接省市发改、工信、科技、药监、交通、建设等有关部门,争取高新区发展急需的各项政策、各种项目、各类资金。
——系统梳理现有的招商引资、新引进项目、新开工项目、人力资源和专家人才、企业科技专项、技改专项等各类优惠政策的执行年限和执行情况,然后该叫停的叫停,该修订的修订,该完善的完善。
——制定“企业创新积分制”,形成对企业政策扶持的评分标准,集中有效资金支持重点企业、潜力项目。
——采取政策众筹的方式,广泛听取企业呼声,制定出台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
——组建高新区律师团队、金融团队和金融顾问团队,积极搭建金融服务平台。
——通过3P方式,引入社会资本,盘活闲置资产,推进建设存量项目和新建设项目,谋划建设化工园区等项目。
——推进标准厂房、孵化园、创新园的市场化管理运行,创新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及时清退经营不良的项目,实现腾笼换鸟。
……
社会事务管理剥离移交工作也在同步推进。高新区聘请了专业审计团队,对各部门和各公司开展全面审计,确保机构改革期间各类国有资产不流失,4月底将完成全部剥离移交工作,取得体制机制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高新区管委会机构和人员将在此次改革中大幅“瘦身”,现有各级工作人员全体起立、竞聘上岗。为此,区党工委不断强化组织纪律、人事纪律和财经纪律约束,努力打造风清气正的改革环境,确保队伍不散、干劲不减。目前改革竞聘方案基本就绪,“管委会+公司”的新型管理运营模式将在6月底前搭建完成,成为全市各类开发区改革发展的标杆和旗帜。
本报记者 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