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远飘心方足
  ——记市警务保障服务中心驻桓仁县新江村第一书记李慧颖

  “我刚到新江村的时候就被这儿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相处下来又觉得这儿的乡亲很淳朴热情,那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尽全力让这里百姓的生活过得更好。”市警务保障服务中心驻桓仁满族自治县新江村第一书记李慧颖坚定地说。和李慧颖在村子里走访过程中,记者看到,不时地有村民过来亲切地打招呼,把她看得像本村人一样熟悉自然。

  去年九月初,李慧颖初次来到新江村,那时,水稻初黄,谦虚地低下沉甸甸的头,隔岸远观,恍若一张巨大的金黄地毯,一望无际,一阵微风吹来,稻浪翻滚,香气弥漫。“那一刻,我被深深地震撼住了,才知道能磨出白米的稻谷竟然这么美丽,这么沁人心脾,至今依旧清晰地记得。”李慧颖激动不已地说。

  对于久居城市的李慧颖来说,眼前的稻田美景的确十分令人沉醉,然而,入驻新江村几天后,当她看到当地村民们在烈日炎炎下收割水稻、晾晒稻米……,却要遭遇稻米滞销,或是低价出售的情况,李慧颖心急如焚,她开始分析其中的原因,积极寻找对策。“从育苗、插秧到除草,收割、晾晒、装袋,农民起早贪黑劳作九个月才能收入个万八千块钱。”李慧颖感慨万千地说,“从那时我就决定,一定要把村里大米的知名度提上去,这样大米才能卖出好价钱。”

  今年1月,在她受邀参加辽视春晚《家乡好物推荐官》节目和辽宁卫视《第一时间》时,就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宣传推荐新江村的风光,历史文化和优质稻米。3月以来,随着疫情态势发展,李慧颖又将宣传的方式由线下转向线上,通过微信朋友圈、自媒体小视频、智慧云等方式发布关新江村的自然风光,以及农民们下地劳作,尤其是泡粳种,育苗和人工插秧的视频和文字,以此来扩大优质稻米的知名度。

  同时,李慧颖觉得,光有知名度还不够,提升稻米的品质也势在必行。对此,她和村两委同村里320户农民经过反复协商,规划后,开始打造出一片占地400余亩的高标准稻田,在这片稻田里实行统一育苗,统一管理技术和统一销售,以提高稻米的品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有了高标准稻田后,李慧颖利用从前的学习资源与上海交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EMBA项目进修班建立联系,组织老师和25名同学以云班会的形式,开展“阳光彩虹·以爱筑梦”新江村有机稻米扶贫项目推介班会。介绍新江村的历史和自然情况及新江村稻米文化的起源和桓仁贡米的历史由来。北京、上海、江浙一带的同学都对推介班会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进一步扩大了新江村大米的知名度,为日后的精品大米产业和认养水稻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

  采访结束后,李慧颖匆匆赶回村部,预备和村两委商讨下一步稻米振兴计划,“真正把村里好大米卖上好价钱,我才能心满意足。”李慧颖满怀期待地说。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