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医护人员奋战核酸采集一线
常规操作诠释非凡守护
每一次逆行都是初心的坚守,每一份坚持都是使命的担当。自8月24日我市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以来,医护人员始终奋战一线,他们风雨无阻,日月兼程。他们无数次采集核酸的标准动作,成为了疫情当前的美丽姿态。
“这是我们的工作,更是我们的责任!”
8月26日晚10点接到命令,市中心医院中层以上干部立即返回医院,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要全天24小时在院。而此时,医院内科第一党支部书记、内科系护士长宋宇已接连3天身穿防护装备深入一线参与全市核酸采集工作。当晚,安排好为核酸采集人员发放通行证、为住院患者及陪护家属免费送餐等各项工作,已是凌晨两点多了。
凌晨4点,宋宇被闹钟叫醒,迅速赶往明胜社区铁路小区核酸采样点。没有交通工具,每次去现场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5点不到,宋宇已经和其他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岗位。此时的宋宇精神抖擞,身边的同事没人知道,那一晚她只睡了一个多小时。
“大白”们每天从5点持续工作到11点,为了在这6个小时里不上厕所,宋宇前一天晚上10点开始就不喝水了。每天完成核酸采集任务后,她又匆匆返回单位处理院里的工作。
“太辛苦了!”面对记者的惊叹,宋宇说“:2020年,参加援鄂医疗队,在武汉雷神山医院也是这样,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这是我们的工作,更是我们的责任。这几天,山城的每一个人不都在为战胜疫情努力着、付出着吗?”
“常态,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明早5点开始采集核酸,大家要提前到达指定集合地点。”“收到!” “收到!”8月25日晚,在本钢总医院核酸采集小分队微信群内,护理部主任李扬刚一发出通知,百余个“收到”便随后跟上。
李扬告诉记者,为了5点准时采集核酸,大家基本上只睡两三个小时觉,虽然睡眼惺忪,但到达指定地点后便立刻清醒,穿戴好防护装备,随 时“迎接”前来做核酸的市民。
面对南芬区繁重的采集任务,大家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加上高温的天气,有的人体力不支晕倒了,有的人胃部不适发生呕吐,还有的人因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犯了腰病、犯了肩周炎。即便是这样,也没有人说过一句怨言。
“我是老党员,我不上谁上!”
市中医院辅助单元护士长刘莹利带领20人的小分队,负责封控小区居民的核酸采集任务。她们需要晚间入户,穿着厚厚的防护装备本就呼吸困难,一栋栋楼爬上去再走下来,对身体着实是个不小的考验。不仅如此,遇到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交流上也成了问题。
“昨天晚上,我们入户为一位81岁的独居老人采集核酸样本。他腿脚不便,得扶着墙才能勉强行走。”刘莹利回忆说,按照防疫要求,她们不能与采集对象有任何身体接触。当时,她和另外一位工作人员耐心地嘱咐老人,让他慢点行动,不着急,千万不能摔着。眼看着老人吃力地挪动着身体,却不能上前扶一把,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
由于入户采集采用的是单人单管的方式,每走一个单元,都需要带不少“装备”,加之她们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和不跟脚的鞋套,往往才走了三四层楼,衣服里面就已经湿透了。为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面对没有应答的住户,他们还要反复敲门确认。
“我是老党员,我不上谁上!”作为护士长,作为一名53岁的老党员,刘莹利勇当抗疫“排头兵”,和年轻同事一起,冒着风险,每天奋战在抗疫路上,按时、保质完成核酸采集任务。
“一句感谢把辛苦冲刷得一干二净!”
“孩子,你辛苦了!”“大宝,快谢谢小姨!”8月27日,在立新社区,面对居民的连声感谢,市中医院大内科护士长陈姝内心掀起波澜,感觉连日来的辛苦被冲刷得一干二净,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陈姝除了负责核酸采集的重任,还要做好上传下达工作。上午深入一线采集核酸,其余时间都在打电话与卫健、公安、社区部门沟通第二天核酸采集的细节问题。另外,她还得时刻叮嘱同事们注意安全,规范操作,做好防护。现场的各种突发情况也需她出面解决。因此,她的手机 24小时开机,时刻不离手,经常是七八个消息同时“出现”等待她处理。
“每次把我带领的小分队送到指定地点,负责接应的社区工作人员都说‘少了一人’,因为他们把我这个上传下达的沟通人员排除在外了。可是,我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要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在大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是我应该做的。”语气和神情中,记者分明感觉到了压在陈姝肩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本报记者 刘枫林 章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