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过去的10年,是我市快速发展的10年。一件件民生实事、一项项民生工程,如秋日里的暖阳,温暖着家家户户。10年里,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幸福感随之增加。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记者走近百姓身边,听他们细数发生在身边的新变化。

  乡村农民 “春种秋收用上了‘高科技’”

  年近七旬的孟宪洲是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马家庄的村民。此时正值秋收农忙之际,每日一早,他都会和老伴儿一起到地里忙碌,虽累却快乐着。

  “我去年换了个种地法,用上了‘高科技’,这段时间用着还挺不错的。”孟宪洲告诉记者。他口中的“高科技”是女儿们送的礼物——微耕机,用来翻松田土,省时省力,特别适合年纪大的村民使用。

  不仅如此,孟宪洲还在近期购置了一辆三轮车,再过段时间便可运送庄稼往返家中,老两口对此很是期待。

  “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和老伴儿挺享受农村生活的。儿女们生活在市里,也不用我俩操心,我们很满足。”孟宪洲笑说。

  退休教师 “教育教学环境今非昔比”

  马玉贤曾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退休已近10年。在她看来,如今无论是市中心的中小学还是偏远地区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都今非昔比。

  “我虽退休多年,仍始终关注着孩子们的学习环境。”马玉贤回忆道,在她任职的岁月里,孩子们的教室多是一间间略显昏暗的小平房,老旧的桌椅很难承受住过多的书本。后来乡村的多所学校陆续合并,教学质量和氛围也跟着逐渐好转,这才慢慢改善了学生求学难的问题。

  转眼间,整洁明亮的教学楼、平整宽阔的塑胶操场、窗明几净的教室……这些都成了时下乡村学校的标配,孩子们甚至可以运用电脑进行日常学习,让马玉贤不禁感叹:“生活在这个年代,真的很幸福。”

  城市居民 “小区改造生活质量高”

  谈起近些年的变化,家住平山区千金街道的居民孙先生喜不自胜:“真的要感谢政府,让我们能居住在这么好的环境里!”

  据孙先生介绍,千金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住宅多为20世纪80年代的老旧建筑,在没有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前,居民楼外墙普遍没有保温砖,小区附近不设置路灯,道路坑洼不平、垃圾肆意堆放等都成了居民眼中的难题。

  改造后的小区焕然一新,不仅更换了楼道门窗、安装了路灯、铺平了道路,就连楼前楼后的空地都建成了绿化带。“新环境带来新气象,街坊邻里都过上了幸福‘新’生活,这真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孙先生说。本报记者 胡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