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记者走进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八里甸子镇马鹿泡村的杂粮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加工杂粮,机器“轰隆轰隆”转动不停,间或传来杂粮“哗啦哗啦”的翻动声。“还没收割完就已经收到了十几笔订单。”村民迟长江笑着对记者说,他种植的老红根小米卖到每公斤60元还供不应求。

  马鹿泡村位于桓仁县西北部的高寒山区,当地无霜期短、土壤含矿物质高,特别适合黑糜子、高粱和谷子等东北传统杂粮的生长。从2016年开始,这个村调整种植结构,成立桓仁永吉绿色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有机杂粮种植示范基地,打造杂粮一体化农业产业链条,培树“生态、绿色、有机”杂粮品牌。到现在为止,全村杂粮种植面积已经由最初的30多亩增加至如今的1070亩,年收益在400万元左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种植过程中,合作社多次邀请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沈阳农业大学和吉林食品研究院的专家们,指导农民防治叶斑病等病虫害,通过改良土壤等方式开展科学种植,减少农药和重金属残留,提高杂粮品质和亩产量,使当地杂粮口感越来越香甜、软糯,深受北京、天津和沈阳等大中城市消费者的青睐,亩产量也由原先的每亩85公斤提高到如今的每亩150公斤,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俺们的杂粮从春种夏耘再到秋收晾晒全靠人工,地里施的也都是农家肥和有机肥。”永吉绿色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立安笑着说,“俺们还申请了自己的品牌,在沈阳国际农业博览会上,‘乘鼎’牌大黄米还拿到了金奖呢!”记者看到,在产品展示柜里,“乘鼎”牌大黄米和小米的价签上都标注着60元一公斤,这个价格是市场上普通大黄米的6倍多。

  在销售环节,合作社采取线上线下联合销售的方式,一方面凭借线下“一亩田共享农庄”进行认购种植,打造生态种植模式套餐,为客户提供“私人订制”高端服务,迅速在省内提高知名度和销售量,另一方面依靠京东旗舰店和微信群聊等线上平台,吸引到更多国内外消费者的目光。

  如今,马鹿泡村的杂粮产业渐入佳境,逐渐向周边的柞木台村、川头村和黑沟乡、沙尖子镇等地区辐射,带动更多农民走上杂粮致富之路。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