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走进桓仁满族自治县沙尖子镇沙尖子村,相隔很远就看到一排排统一规整的清末民初满族风格民居,待走近些,每家每户门前挂着的大红灯笼便会映入眼帘,村巷里来来往往的人也热情地打着招呼,透露出新年里热闹喜庆的气象。

“现在大伙儿看到的房子都是俺们从2017年开始筹建的,可以让人透过它们依稀看到百年前的古镇辉煌。”杨晓波激动地说,“今年,俺们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后,到这儿观光游览的游客更是越来越多。”

一提到沙尖子村,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追忆起往昔繁华盛景,遥想清光绪初年,这里凭借一条连接桓、集、宽三地的水上交通路线和一条连接县城的马车道而成为物资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商贾带来堆积如山的货物,一来一往间,成就了繁荣热闹的水旱码头,当地人称它为“小上海”。

寒来暑往,昔日的繁华盛景随着运输方式的改变,成为老辈人呢喃的陈年往事。这里因山多地少,没有特色农业而发展停滞。岁月更新又一春,自2010年以来,村民们在产业大户的示范带动和惠民政策的推动鼓励下,逐渐改变发展思路,立足当地自然优势,依靠大榛子和软枣、猕猴桃、铁皮柿子等特色农业再次敲开致富之门。村党支部书记杨晓波告诉记者,一部分农民富起来后,眼界逐渐开阔,创业思路也不断更新,镇党委、政府“趁热打铁”,从2017年开始实行水旱码头遗迹复原工程,依托绿水青山,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

一些农民看到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游客、客商纷至沓来,陆续开办起农家乐,发展起民宿旅游,在振兴家乡进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憧憬着更加富足宁静的生活。村民王新琦一家原本在城里打工,听说村里开展古镇乡村旅游后,他们返乡开办农家民宿。鲜美的浑江鱼,大盘的铁锅鸡、冒油的江鸭蛋……这些特色佳肴引得众多游客争相品尝。“以前感觉家乡又偏僻又落后,待在外面不爱回来,现在感觉还是在家好,守着绿水青山和历史遗迹就能赚得满盆金。”王新琦笑着说。

还有一部分农民将自家制作的饸烙面和煎饼、牛舌饼等美食送到农家饭店出售,这些别具风味的东北美食给北风呼啸的寒冬染上了一抹暖色。亲切的乡音,熟悉的美食,也令无数游客捕捉到幼时家乡的味道,引发一缕缕浓浓乡愁。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