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调研行之一
  干部沉下去 服务提上来
  ——本溪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深入企业解难题增信心强后劲

  编者按 为展示全市各行各业实施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生动场景,更好聚焦“六个年”活动,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宣传诉求,改进报道形式,大兴调查研究,本报组织记者陆续深入各县区和重点园区、企业采访第一线新闻,并推出大型策划“进园区、进企业,服务振兴新突破,本报记者调研行”栏目,为我市打赢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鼓劲加油。

  上午9时不到,记者在本溪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门口,正遇上急三火四往外走的园区废钢产业发展办公室负责人赵维国,他告诉记者:“你再晚来一会,就找不到人了,这个时间,大家都下到企业去了,我也刚好要去看几个项目,不如一起吧!”

  趁着去企业途中的间隙,记者与赵维国交谈中得知,本溪湖经济开发区从年初就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计划,包括围绕开发区产业定位,重点推进总投资8.28亿元的12个项目签约落地,合理利用闲置厂房、场地资源开展招商引资,优化基础配套设施,培育辖区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转型升级等一揽子任务目标。为了尽快将这些任务目标从纸面数字变成现实成果,园区管委会要求大家必须进一步强化“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理念,坚持“一站式”“保姆式”精准帮扶,竭力为项目入驻排忧解难。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是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沉在企业和项目现场,及时发现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所以从记者采访的角度来看,想要了解本溪湖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情况,去企业找人比留在管委会等人是更加明智的选择。

  一上午的时间,赵维国就走访了辽宁吉和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和辽宁建发物资有限公司两家废钢资源循环利用企业。记者通过和企业负责人交流了解到,当初企业落户本溪湖经济开发区,就是看好这里的资源、交通及营商环境优势,还有开发区招商引资政策。随着整体经济发展环境的逐步向好,企业也打算抓住时机在本溪大干一场。而园区管委会也与企业想到了一起,每天都有工作人员深入企业,及时了解企业第一手情况,记录企业反映的问题和诉求,帮企业出主意、想办法。园区管委会也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废钢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减轻了很多负担和压力,让企业可以心无旁骛地一心搞经营谋发展。

  中午时分,记者回到园区管委会,遇到了刚刚从项目现场赶回来的管委会副主任鞠长江,他告诉记者,本溪湖经济开发区是全市唯一一家省环保厅指定挂牌成立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区,也是全国首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辽宁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国废钢铁加工配送示范基地”。目前开发区内产业主要划分三大板块:即钢材加工及装备制造业板块、商贸物流及现代服务业板块、资源深加工及固废综合利用产业板块,已入驻企业160余家。 今年园区管委会与企业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把握好机遇,把园区产业活力释放出来。

  为做好废钢产业,园区管委会建立起本钢集团、地方政府、基地企业三方对接沟通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全力协调本钢集团在废钢基地企业的废钢采购比。实施溪湖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资金方案,扶持相关企业发展资金471万元。今年一季度,预计完成废钢铁加工配送27万吨,同比增长37%;实现销售收入9亿元,同比增长10.7%;税收0.96亿元,同比增长7.6%。在此基础上,今年还要进一步推进废钢基地企业与本钢集团签订长期协议,提高废钢采购比例,刺激废钢基地企业生产积极性,提升废钢产业税收;全力推进再生资源大数据监管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实现废钢基地质检前移,进一步为园区企业做好服务。

  园区管委会对重点项目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任务上墙,定期组织调度,聚全园区之力快马加鞭推动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北方钢管、弘泰物资、陆甲科技、辽宁元桢、东晟新材料、建德尚达、环宇磁业软磁生产线、中油郑家油气合建站、本溪钢联聚丰智慧工厂等总投资12亿元的9个续建项目建设。其中,北方钢管螺旋管生产线项目计划5月份试生产,项目建成后将新增螺旋管产能10-15万吨,实现产值5-7亿元;辽宁建德尚达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彩西地块废钢铁加工配送项目已经复工,预计今年6月份投产运行。目前,本溪东恒陶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陶瓷石英砂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达产后预计年产值4000万元,税收840万元,可提供就业岗位30个。同时,针对目前正在洽谈的总投资8.28亿元的辽宁亿通与天津友发螺旋管生产基地项目、佰汇铜业与大连第一互感器合作项目等12个项目,已经明确专人跟踪对接服务,确保项目早日签约落地。

  深入企业解难题、增信心、强后劲,园区管委会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必须沉到企业去、驻进企业中。针对企业和项目方提出的问题和诉求,能够现场解决的,当场予以解决;需要部门协调的,协调责任部门按时限及时解决;需要上级层面解决的,提请上级部门协调解决。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生产用工需求,积极帮助解决用工难问题。大力培育辖区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升规”,规上企业“升巨”。不断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园区内六条道路改造项目的后续工程建设,推进工业地产垃圾转运站和停车场项目建设,解决企业生产生活垃圾排放和大货车运输通行不畅等问题。

  本报记者 赵雪莲 曾晋 张世威 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