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舒】 日前,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局获悉,我市计划从2023年到2025年,三年复绿矿山497个、面积13933亩。其中历史遗留矿山394个、面积9995亩;有责任主体矿山103个、面积3938亩。

  我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规模露天和井工开采造成的矿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较为严重,地质安全隐患较大,做好矿山复绿工作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建设“美丽本溪”的生动实践,也是地方政府和矿山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市突出“六个要点”,在矿山复绿工作中确保实现“一年见成效、三年全覆盖”目标。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持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坚持一矿一策,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土地用途,结合地区客观条件,分类有步骤地推进修复工作;坚持尊重自然,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注重适应性管理和后期管护,科学实施复绿工作;坚持经济实用,按照财力可能、技术可行及适地适绿原则,避免过度工程化;坚持多元投入,结合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和红色资源,鼓励机关、团体、企业、慈善机构、个体个人等参与,鼓励市场化运作;坚持项目带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据悉,我市将重点完成太子河流域范围内废弃矿山复绿,优先修复太子河流域构建的中部河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廊道体系,保障本溪经济生活轴心和重要水源地的生态安全。同时,优先治理重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废弃矿山,通过重塑地形地貌景观,消除视觉污染,提升景观效果,改善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