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失去的信用找回来 把不良的影响删除掉
一场特殊的约谈会
“我们公司的车辆有些是在省外接受的处罚,信用修复应该怎么办?”“信用修复实行属地化管理,但我们会帮助你们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尽快完成操作。”
“我们公司还有几条失信记录没过公示期,是等过了公示期一起办还是一个一个办?”“信用修复要完成3个月的公示期,哪个过了就办哪个,按照流程指引,不明白的,我教你。”
……
这是一场在互动交流中完成的约谈会,而在与会者看来,更像是一次帮扶会。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精神,4月21日,市信用办组织召开“屡禁不止、屡罚不改”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专项治理行动会议。会议筛选了3年内受到行政处罚或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5家市场主体单位作为约谈对象。
“约谈各失信主体单位的目的不仅是谈,更重要的是帮。”主办方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信用机制的有形价值与无形优势已经深入人心。在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如何帮助失信主体完成信用修复、尽快消除失信影响成为此次会议主题。
为了让失信企业重视信用修复并完成相关操作,主办方专门印发了《信用修复的必要性和流程》,发给每一户失信企业,并详细讲解了企业失信的影响及信用修复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图表形式直观展示操作步骤。在一一解答了每一户企业的需求后,信用办相关人员留下电话号码,确保随时联系,做到有求必应。
“会议通知是约谈,实则是帮扶,政府讲诚信,我们做企业的更要以诚相待。”受到约谈的企业负责人表示,回去后,一定在规定时间内尽快完成信用修复,把失去的信用找回来,把不良的影响删除掉。
本报记者 卢山
记者感言
把约谈会开成帮扶会,让企业不再进入“黑名单”,一个看似小小的举措,却有可能挽救一家企业,盘活一个项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政府诚信的体现,也是信用经济的重要基石。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个人,信用作为无形资产,正在有形地体现着自身的价值,每个诚信主体都应该用心守护好自己的信用,让信用这块“金字招牌”成为文明城市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