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6月1日下午,市中心医院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传出阵阵笑声。在松弛治疗室,8名孤独症儿童在老师的指导下正在做丢手绢游戏,虽然孩子们发音不是很准确,动作也不是很协调,但一张张笑脸像一朵朵鲜花灿烂绽放。多感官训练室里,另一群孩子在欢快地舞蹈,在高科技设备的加持下,火红的枫叶“铺”满地面,伴随悠扬的音乐,孩子们翩翩起舞,脚步扫过之处,枫叶一会飘向这里,一会飘向那里。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主要症状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局限的兴趣、刻板与重复的行为方式等,多数还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迟滞。据2023年国际最新数据统计,每36名8岁儿童中就有1名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占比约2.8%。而一年多前,这个数据还是2.3%。如今孤独症患病率是20年前的4倍之多。

  我市目前共有7家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作为唯一的公办机构,市中心医院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在康复训练过程中,依据每名儿童的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方案,以多感官、音乐课、游戏课、精细手工课、感觉统合课、球技课、粗大运动课、一对一个训课为载体,进行冲动行为干预、行为矫正、松弛治疗、感觉统合治疗、心理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全面提升患儿的认知、语言、沟通、社会交往、生活自理等方面能力。

  “通过康复训练和治疗,50%的孩子能回归普通幼儿园,这些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大多数也可以到普通学校或特殊教育学校陪读就学。”望着游戏中的孩子们,市中心医院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主任杨富颖告诉记者,对于孩子的成长预期,家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治疗培训过程中应学会一些康复技能,生活中做好孩子的情绪管理和日常起居的规矩管理,训练他们养成听从指令、跟随行动等上学必备能力。进入学校以后,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与孤独症儿童相处的技能,同时还要引导班里的孩子不要排斥,正确看待,形成医、校、家合力,巩固医院的康复训练成果,达到让孤独症儿童回归社会、参与社会的目的。

  患有孤独症的孩子需要长期陪伴和康复训练,这需要家长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给一个家庭的经济和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当天,记者还采访到了市残联组宣康复部部长李晨,他告诉记者,为缓解这类家庭的生活压力,我市出台政策,明确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范围和救助标准,0-3岁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2.4万元;4-7岁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8万元。另外,我市还在全国率先将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纳入门诊特病管理,报销比例达到80%。不仅如此,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爱心组织每年也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为守护孤独症儿童凝心聚力。全社会正在用博大的爱心和无私的情怀,为这群“来自星星的孩子”铺设健康成长之路,开启幸福生活之门。

  本报记者 刘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