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行业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的用餐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手机APP或在线平台,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订购各种美食,并享受方便快捷的送餐服务。
然而,记者经过多日调查发现,外卖点餐中的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因外卖平台或商家设置了起送费、必点商品等规定,使消费者不得不过量点餐,最终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很多外卖平台都有配送标准,想下单就得达标,不然根本点不了餐”。市民张先生经常点外卖,他告诉记者,在外卖平台上点餐,基本都有“满20元起送”的规定,无论能不能吃完,消费者都需点够20元以上的食物才能享受配送服务。“不是我们想浪费,实在是不得已才多点食物,吃不完就只能扔了。”
随后,记者登录多个外卖点餐平台,发现情况确实如张先生所述,特色小吃、饮品、糕点等都有明确的起送费,费用普遍在20元左右,部分平台商家设置的起送费甚至达到40元。有些商家还在点餐界面标注“需添加必点商品才可以下单”的字样,也就是说,即使该食物不在消费者的选购范围内,消费者仍要买它才能尝到真正想要吃的食物。
不仅如此,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自家店面,增大点餐量,部分商家不断推出满减折扣、外卖红包等活动,给消费者营造一种“点得越多越划算”的错觉,常常情不自禁凑单点餐。“有的商家还会推出0.1元送小吃等活动,很有诱惑力,虽然超出自己的饭量,但我有时还是忍不住想点。”王女士说。
除了平台的不合理设置,消费者对外卖食物的“区别对待”也是导致浪费的原因之一。
采访中,不少受访者表示,自己在外卖平台点餐后,均有因点的量过多,将吃剩的食物丢掉的举动。“感觉外卖和其他美食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咱们点餐本来是图个新鲜美味,如果放凉了或是隔夜,那味道就不对了,也不卫生,不如丢掉。”
一些受访者坦言,自己内心是知道应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但丢掉外卖食物的行为实属无奈之举。希望平台商家能根据点餐人数尽快完善套餐设置、优化菜品样式,推出类似小份菜、单人餐等套餐服务,倡导形成合理点餐、防止浪费的良好风气。
为杜绝餐饮浪费现象,国家多个部门也在加大力度共治“舌尖上的浪费”。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商务部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网络餐饮平台引领带动作用 有效防范外卖食品浪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落实《反食品浪费法》等法律规定,充分发挥平台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增强平台内商户和消费者的文明消费意识,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网络餐饮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同时,《指导意见》指出,鼓励消费者厉行节约,引导平台进一步优化餐品供给结构,优化餐品信息展示,积极推广小份餐品,强化全流程文明点餐提醒,建立健全消费者节约激励机制。加大反食品浪费宣传倡导力度,鼓励平台加强防范外卖食品浪费政策法规宣传解读,上线反食品浪费在线学习课程,通过多种载体印制反食品浪费标语,宣传普及防止食品浪费知识。
本报记者 胡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