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你,表扬他们!”8月17日的上午,88岁的王玉兰拄着拐,尽量挺直腰杆走进本溪日报社记者办公室,边走边说。记者连忙请她坐下,并倒上一杯温水。王玉兰用颤抖的手,从衣服里怀口袋掏出亲笔写下的感谢信,将下巴顶在拐杖把手上尽量抑制脸颊的抖动,睁大已有些浑浊的眼睛,激动地说:“求求你,表扬他们。”
接过那封信,上面的字迹横不平、竖不直,像是垫在砂纸上书写出来的一样。王玉兰有些羞赧,点着头、抖着手解释道,自己患过脑梗,这些都是后遗症,字迹太过潦草,还请记者抽出时间听听她的故事吧。
王玉兰希望本溪日报社帮助表扬的有北地街道办事处的“周主任”以及下辖育欣社区的两位“刘书记”。原来老人家现在独居的房子建于1981年,楼后是一片山墙,3层以下都被遮住。想出入家门,就需要从山坡过去。可那段必经之路曾经又窄又陡,靠近楼体一侧也没有护栏。王玉兰在感谢信中,用“非死即残”来描述失足跌落的后果。
记者把王玉兰送回家,正经过那段路。发现果真如老人家所说的那样,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下,那段路已被修饬一新,路旁也架筑起牢固耐用的铁栅栏,甚至都能通车了。
王玉兰还说,最近社区为她居住的那栋楼的5个单元都安装了单元门,社区工作者们利用休息时间挨家挨户地为75户居民送去了单元门钥匙;疫情防控期间,网格员把医生请到她家里,为她注射疫苗、进行核酸检测;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来,楼梯间堆放的杂物被各自“送回了家”,墙面上的小广告被清理干净,声控灯都能“一响就亮”……退休前,王玉兰干了20多年的街道工作,深知基层工作需要面对的不易和承受的压力,就更是对育欣社区赞不绝口。
王玉兰有比较严重的驼背,双腿都长了骨刺,但她还是坚持要求为记者带路前往育欣社区。在那里,记者见到了老人口中的一位“刘书记”——社区党委副书记刘月。
得知记者来意,刘月却抢先拉过王玉兰的手,有些责怪地对老人家说,“大热天的,不是不让你到处走嘛。你腿里头的骨刺就得养!”那种亲人间特有的关心式埋怨。
说话间,另一位“刘书记”——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刘毅莉也回来了。原来帮助育欣社区部分老旧小区进行改造的设计师才离开,刘毅莉满头大汗地陪着他们忙了一上午。从她这里,记者终于知道了王玉兰要表扬的那位“周主任”是北地街道办事处的周斌主任。
“求求你,一定要好好表扬他们呀。”
“这不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嘛。”
记者手记:先要看得到美好,才会感受到美好,才能生活在美好的世界中。王玉兰88岁的身体已然朽弱,但她深沉地爱着这座城市,努力地生活着,认真感受着身边的每一份关怀与熨帖。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善奔走、为文明鼓劲,并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她愿意肯定成绩,愿意称赞他人,愿意互相尊重,那么,她就成为了一种声音,那种讲好身边故事、文明故事、本溪故事的美好声音。
本报记者 潘祖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