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万物渐丰。记者跟随数字乡村聚力行动帮扶团队走进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三家子乡歪脖杖子村的渤丰现代农业示范园,这里一片生机勃勃,一排排黄瓜秧苗整齐排列,百合、郁金香含苞待放,育苗棚里,工人们精心培育着这个季节的新生命;大棚内环境监测控制、农业物联网应用等现代设施设备,为农作物提供了最佳的生长条件,使得即使在秋季,这里依然绿意盎然,呈现出别样的迷人“丰”景。
据悉,2022年,在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指导下,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聚集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信息化发展,使用互联网平台企业捐赠到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信息化发展专项基金善款中的2000万元启动数字乡村聚力行动示范村建设公益项目。凌源市三家子乡歪脖杖子村成为入选示范村建设资助的10个项目之一。
凌源市三家子乡歪脖杖子村在专项基金的资助下,建设完善环境传感器监测系统、温室加温系统、温室降温系统、温室外遮阳系统、温室补光系统、智能放风及卷帘系统、水肥药综合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病虫害自动诊断系统、墒情监测系统、测土配方施肥检测系统、数字农业平台共计12套智能化农业生产系统。
图为工作人员在土壤检测化验室用植物病害快速诊断仪对植株营养体进行检测 记者梁天天/摄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渤丰现代农业示范园总占地231.65亩,以工厂化育苗、测土配方施肥、高新品种示范、高新技术研发推广为经营主导,是东北地区最大最正规的种苗繁育基地、最大的测土配肥中心和辽西绿色蔬菜无土栽培生产示范基地。渤丰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数字化建设,实现了设施蔬菜全过程精准作业与管理,实现了种植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生态化、效益化。
图为测土检验中心投入使用的高智能土壤肥料养分检测仪 记者梁天天/摄
“我们的生活现在是忒好嘞,这都归功于数字农业。这几年,我家的大棚也应用了很多智能化的设备,现在只要打开手机,不到1分钟的工夫,大棚里的各种信息就都能看到了。以前,我和丈夫两个人都忙不过来,现在靠我一个人就可以了,种菜越来越轻松!”村民张艳华激动地表示。农业遥感、物联网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农民们只需打开手机app,育苗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各项数据清晰可见,轻触显示屏就可以通过大棚里安装的升温系统、降温系统、遮阳系统、补光系统等设施,进行远程操控灌溉、施肥。除此之外,渤丰现代农业示范园有限公司使用数字乡村聚力行动帮扶项目提供的测土配方施肥监测系统对土壤的检测,进行数字智能化配方,为农民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种植方法。这种方法避免了大量化肥的盲目投入,做到缺啥补啥、缺多少补多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还大幅度减少了生产成本。
图为农户正在用手机智能控制数字化育苗种植棚内的种植环境 记者梁天天/摄
从“田间地头”走向“市场端头”
数字乡村建设也创造了新的商机。在歪脖杖子村,蔬菜种植大户乔华为了让自己种的菜有销路能“走出去”,她从“田间地头”走向“市场端头”。通过参加村里组织的电商销售培训,她掌握了电商销售技巧。如今,乔华用网络直播销售的方式走向“市场端头”,成功拓宽了销售渠道,不再担心销路问题。乔华激动地说:“以前,销售农产品是我的心病,但现在,网络直播卖菜让我摆脱了这一困扰。”
为了更好地让数字乡村示范村起到一村引导一乡,一乡辐射一市的带动性作用,帮扶团队同凌源市委宣传部、发改委、商务局、工信局、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局、水务局、花卉局、生态环境局、三家子乡歪脖杖子村相关负责同志围绕数字乡村建设开展了交流座谈会。座谈会上,三家子乡歪脖杖子村副书记任俊生介绍说:“歪脖杖子村通过智慧农业示范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本地农民们对数字化智慧农业的认知,越来越多的农民乐意参与进来。”截至2022年底,歪脖杖子村新型职业农民人数达到150人。预计到今年年底,本村新型职业农民人数将突破200人,智慧农业生产基地覆盖率将达到70%。帮扶团队随行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延龙在座谈会上为凌源市数字乡村建设的下一步发展提供思路。张延龙指出,凌源市三家子乡歪脖杖子村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普及“数字家庭农场”,通过数字化管理的跨地域性立足本村,推广其他村,打造品牌产生溢价,提高更多农民的收入。凌源市副市长任浩表示,未来凌源市将以25万亩设施农业数字化发展为撬动,建成农业大数据中心,进一步打造数字化示范园区,真正做到“数字利民、数字富民、数字惠民”。
图为数字化育苗种植棚内智能水肥一体机 记者梁天天/摄
在这个连接东北与华北的要冲,凌源城正如凌源牛河梁站一样,奔腾向前,进入新的时空和发展格局。数字乡村建设为凌源创造了新活力,连接了农村和现代科技,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凌源市正成为数字农村建设的典范,也是东北向京津冀开放的“西门户”。这个城市在快速发展中,彰显着数字化发展的巨大潜力。在数字农村建设的引领下,凌源不断走向新的格局,为整个地区注入新活力,实现乡村振兴的蓝图愈发清晰。从土地到云端,“北国凌源”未来可期。(记者梁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