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给了我很多关怀和帮助!”表达谢意的是84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战士王老。
  原来,王老此前遭遇交通肇事被撞伤,肇事方未支付王老医疗费用引发系列纠纷,他向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寻求援助后,法律援助中心律师多次调取收集证据材料,促使王老的赔偿官司取得胜诉判决,为老人挽回6万余元的经济损失,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
  王老的故事,是大东区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有效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让群众共享法治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大东区着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把满足群众的法治需求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强化措施,精准发力,为群众提供多层次、高品质、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不断提升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串珠成链”让公共法律服务有广度

  实践中,大东区创新完成“一所七站点”公共法律服务整合,设立10个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站,实现智能终端设备全覆盖,提供律师在线视频咨询6秒接通、常用法律文书模板下载等服务。让群众知道,有难事、遇问题到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站寻求帮助,“一站式”解决群众所急,共享式服务延展公共法律的“广度”。
  此外,大东区还积极打造接地气、有特色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阵地,串珠成链,连点成线,建成集公园、长廊、墙绘、互动小品于一体的法治景观带闭环,让居民群众1公里内乐享法治资源。在大东区群众生活休闲的核心地段,以“典亮生活,与法同行”为主题的法治文化公园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以二台子街道和文官街道为试点打造法治街角阵地,也已经呈现在居民眼中。
  大东区以“法治文化+休闲娱乐”的方式,让群众“感兴趣、用心看”“看得懂、学得明”,形成普法阵地的品牌集群效应。“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对法治的感知能力更强烈了。”65岁的居民张淑琴颇有感触地说。
“品牌驱动”让公共法律服务有深度

  工作中,大东区突出“品牌引领、品牌驱动”,精心打造多个普法品牌,不断研发更适应需求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公共法律服务新需求、新期待。
  “每一场我都参加,每一场都有新的收获。”“这样的普法讲座请多多举办”……这是大东区以“小社区+大律师”为主题,邀请著名法治栏目主讲人进行现场普法直播连线活动结束后,在直播后台收到的留言。
  大东区精选专职律师、司法所长、法检一线人员,建立普法讲师名录,针对性开设关于行政执法、婚姻家事、居(村)民自治等法律课程,灵活制定普法讲座时间、轮次、规模,紧抓“碎片化”时间,线上线下相结合,提升法治教育培训效果,将“东东普法”品牌深入人心。
  同时,大东区还全力打造“助企强企 益企同行”法律服务助企品牌。以多个商业聚集地前端警务室为站点辐射特色商圈,以产业园区、孵化中心为主线辐射高新技术企业,以工商联各商会为覆盖面辐射全域非公民营企业,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围绕2600余家园区企业、商户法律服务需求,研发法律服务产品。设置公证涉企服务、律师涉企服务、涉企行政复议调解室、涉企商事调解室、涉企公共法律服务联络站等多功能板块,目前,通过多种形式为企业开展涉企法治培训17次,涉企调解376件,发放致企业一封信12849人次,为企业防范风险金额达300余万元。
“亲情陪伴”让公共法律服务有温度

  以“情暖弱势群体,增进民生福祉”为重点,大东区织密筑牢民生保障网,让不同群体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尽收网底”,法律服务普惠均衡,更具民生厚度温度。
  近年来,大东区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深度融合,服务的公益性、普惠性、便捷度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共建成区、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155个,每年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各类服务6.2万件次。
  大东区辛家村村民王某某和邻居李某某因树木遮挡房屋问题引发邻里纠纷,为尽快找到“症结”,对症下药,司法所、街道、村调解员通过实地调查、走访邻居等方式,了解事件始末,总结争议焦点。同时,邀请社区民警、法律顾问等共同会商。最终在多方努力下,纠纷双方达成和解。
  “下一步,我们将高标准建设2700平方米的集公共服务法律中心、智慧矫正中心、行政复议中心于一体,集功能性、便民性、智慧性于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高品质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大东区司法局局长安宏阳说。

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窗口
  记者 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