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辽宁科技学院大一学生张钰琳忙得不亦乐乎:给桓仁满族自治县的孤儿汇定项助学贷款、为敬老院和五保村的老人书写春联、走访慰问贫困生……从9年前加入益心爱青年志愿者团队以来,她风雨无阻、步履不停,在参与的200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一路成长。

  和张钰琳一样,寒假里,辽科院的莘莘学子用丰富的社会实践书写青春时光,把光和热传递给更多人。小教和环设专业学生组成大学生创业团队“练摊”卖春联;资土学院的多个志愿者小分队深入社区宣讲健康知识,辅导孩子们功课;中美双百学院学生则针对社区环境开展调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市教育局在2019年度中小学寒假工作安排意见中强调,鼓励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家务和社会公益性劳动,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日益成为学生、家长和老师普遍欢迎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利用假期到自然和社会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每年带孩子出门游历是家长王琪的“必修课”。今年冬天,湖北省博物馆是他们一起去过的第14个博物馆。在她看来,获取知识的方式是实践,同时也可以检验已有知识。“从攻略到实践,从信息到体验,哪怕是问路、乘车和安检都是孩子学习的过程。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除了学会名篇、背会生平、算出方程,世界这么大,行走也是一种学习。”王琪说。

  跟着老师集体出行也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实践方式。寒假里,市第十二中学各班级制定详尽的社会实践计划和安全预案并上报学校审批。同学们走出课堂,不仅亲身接触历史和文化,还在研学旅行中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团队意识。平山区群力小学的班主任老师们带学生一起把省内的场馆逛了个遍,古生物博物馆、科技馆、雷锋纪念馆等一一打卡。除了传统的参观、周游,体验和动手内容不断增加。市实验小学的孩子们用废旧物品亲手制作花灯,穿上白大褂操作检查视力的仪器;学习滑冰、滑雪和剪纸技艺成了市南一小学的实践作业。

  在一次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收获弥足珍贵:有的头一回出门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迈出了和别人交流的第一步,有的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爱好和能力,有的感悟出了有用的道理,有的立下了奋斗志向……其中的激动、新奇、求知和对家乡的热爱,都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他们血液中,为他们未来的成长铺就阳光底色。

  本报记者 车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