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报记者调研行之三

用“软实力”打造“硬产品”

——破解91年历史“老厂”焕发勃勃生机的密码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记者在辽宁山水工源水泥有限公司找到了答案。通过聚焦生产管控、智慧运营、绿色环保等核心业务,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绿色智能化水泥生产线,这家有着91年历史的“老厂”焕发出勃勃生机。厂区环境从昔日的“脏乱差”,到今天的“清青净”,该厂一跃跻身“国家级绿色工厂”行列,成为我市构建绿色制造业的龙头企业。

近日,记者在辽宁山水工源水泥有限公司采访时看到,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着一丝泥土复苏的气味,干净的厂区马路上没有一处垃圾,忙碌的生产车间里听不到扰人的噪声。这就是订单已经排满全年,正在满负荷生产的水泥厂,通过生产数字化、绿色智能化、无人少人化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大数据中心,从上煤到炉前,从落料到出厂,屏幕上显示着每一个生产环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能源管理、综合管理、环保管理各项台账在MES系统上实时更新。

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产能,辽宁山水工源水泥有限公司通过数智化升级把生产线“装”进了电脑。该公司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对两条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利用模型预测控制技术实现生料制备、烧成等环节的优化控制,有效提高了自动化水平、降低了操作员劳动强度、节约煤电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在产品质量把控上,利用智能质量控制系统提高取样代表性、化验效率和样品化验指标的准确性,降低人为因素干扰。同时,通过系统软件与集散控制系统DCS对接,进一步提升生产质量控制效果。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辽宁山水工源水泥有限公司对这一论断有着深刻理解。据该公司总经理助理陆峰介绍,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公司已经完成了从高耗能向高效能的转变。经过5000线生料制备系统辊压机节能减碳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和蓖冷机四代升级改造,提产降耗实现模块化控制,能够实时监控污染物的排放并进行分析和治理,有效降低了氮氧化合物排放,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为了落实国家“双碳”政策,减少燃煤消耗,该公司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优势,于去年开始使用纺织品废料、木屑、秸秆等高热值生物质燃料替代部分燃煤。目前,已累计使用替代燃料超5600吨,节约原煤3680吨,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2100余万元。此外,该公司利用技术优势在循环经济上下足功夫。通过余热发电,公司全系统一半用电量实现“内循环”,仅5000t/d水泥窑全年就节约电费1000余万元。

增加“含绿量”提升“含金量”,辽宁山水工源水泥有限公司在“山水”上又做起了文章。2022年,该公司投入运行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项目取得良好效果,年处理5万吨危险废物和5万吨市政污泥。为进一步减轻城市排污负担,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今年,该公司计划成立工业废物预处理中心,正式承接处置城市危废,在做强绿色制造业的同时,拓展绿色服务业领域,延伸下游产业链,持续增强绿色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辽宁山水工源水泥有限公司凭借良好企业信誉和过硬产品质量,继沈白高铁之后,再次“牵手”本桓高速公路项目,成为该项目的水泥供货商,日供货量达到3000吨,为本桓高速公路项目顺利施工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报记者 卢山 摄影 李龙江